上映于25年前的电影《喜宴》,即使放到今天,其中的情节依然是许多大陆父母所不能接受和理解的。可见,在当年它是多么前卫和“出格”——
即使是美国,也是在2015年才由最高院核准同性恋全美结婚合法化。而四分之一个世纪前,李安就在106分钟的片长里,朴素而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同性恋者的生活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尖锐冲突。
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李安所选取的人物和题材本身就极富戏剧性——
传统守旧的台湾师长;温顺的旧家庭女性;追求梦想的新上海女性;前卫开放的美国青年……
这些特色鲜明的人物,以出身旧家庭而持有新思想的男主角伟同为联结,在纽约这座大都市里,代表各自的文化进行了碰撞。
同性恋,不可能见容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而中国传统悠久的家庭伦理,深入无意识的文化心理,都使得父母完全视家族血脉的延续为最大的责任,进而又使传统的孝道成为儿子心上沉重的枷锁。
对父母浓浓的亲情,成为了儿子的羁绊,他不能摆脱责任,更不能斩断亲情。个人自由与家庭责任的冲突,似乎是无可调和。.
然而,这部深深刻着中国气质的电影在剧情走向的处理上也非常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和气”——
伟同和威威假结婚,却真的生了个孩子;
威威也因此留在了美国;
父母默许了塞门和伟同的同性爱情;办了一场盛大的喜宴,面子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看起来,皆大欢喜。
长期积淀的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不是容易描述的事情。导演在剧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侧面:
它表现在父母对于传宗接代的狂热与重视,不远万里飞来美国,婆婆为儿媳精心准备传家首饰;
表现在传统家庭中孝道的巨大威压,父亲的无上权威和儿子的无从反抗;
表现在对仪式感的不可放弃,师长和部下对面子的极力追求;
更表现在喜宴上众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放荡狂欢——五千年的性压抑所结出的诡异果实。
中国传统文化是太复杂了,因此在成功的以此为核心的文艺作品中不会有脸谱化的人物,人物也通常很难表现为温和的状态——
因为平日被束缚太深,而得到释放出口时,让对中国人形成温和内敛的刻板印象的西方人感到震惊,便既理所当然,又使观者印象深刻。
性,显然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最大反差。
在日常中,性被认为是耻辱的,堕落的,不宜公开发表的。士大夫提倡禁欲,尤其女人的欲望,最好完全消失。
然而无法压抑的人性,在极端的压抑下需要极端的释放,闹洞房的种种丑态,并不被认为是不尊重新人,而被默许是一场集体的狂欢。
这种中式婚礼的悲哀,至今仍在中国许多地区繁荣着。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受众广阔的文化,生命力是多么顽强。
即便在一次又一次地由政府引领破除传统之后,中国传统习俗依然在各个阶层都具有惊人的影响力与控制力。
一些颇有意思的细节:
婆婆第一次见到新妇,眼中流露出一丝自然的嫉妒与不甘,因她的年轻美貌与抢走了儿子,但很快就被文化修养压抑下去转为赞美;
儿子对母亲热切撒娇,看到父亲进来慌忙敛容正色,是父权多年威压无法消解的影响;
经典的父亲小睡,儿子试探他是否已经死去的情景,是弗洛依德殺父情结的反映——儿子潜意识中希望压迫他的父亲消失。
塞门用英语与伟同吵架,后来父亲与塞门在海边用英语谈话,实在是一条很好的草蛇灰线——父亲明白了一切,但他做了一些包容与让步。
而最后,父亲过安检时举起的双手,往往被认为是对儿子的投降——在某种意义上,儿子终于通过一定的抗争,完成了心理上的殺父。
影片在皆大欢喜时便戛然而止,就像童话总是以王子公主的幸福生活结尾。而将会有的琐碎现实则不足为观者道也。
一个家庭中有了孩子,一切都将因为新生命的诞生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威威生下孩子后,由谁抚养?威威对伟同的感情,实质上是不是塞门和伟同感情的第三者?
我更倾向于,伟同实际是一个双性恋者。那么他们将构成一个多偶制家庭吗?
只在乎传宗接代的公婆,实质上把威威当做生育机器。威威的未来又何去何从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因为文化的冲突与妥协而诞生在诡异三角家庭中的小婴儿,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