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最近文化领域有什么“一窝蜂”的现象,那写作潮一定位列其中。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全民写作时代,在这个创作的大环境下,人人都笔耕不辍,追热点,做时评,各种八卦,也不乏网络小说和各类散文,形形色色的文章满天飞。而像简书这样的平台还发起了“日更挑战”,很多人将此视作让自己不懈怠、锻炼意志力的一种方法,而坚持不下去的则质疑这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不难发现,全民写作是自媒体风口的产物,而自媒体风口本质上和前一阵子如火如荼的共享经济风口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所谓的风口即风险敞口(exposure),与资本密切相关,只不过相比共享经济这类高投入的行业,自媒体的门槛要低很多,有时一个人,一台电脑就可以解决。在写作梦的背后所隐藏的是对一鸣惊人(爆款)、丰厚回报(大V)的渴望,或至少是引起他人关注并顺便赚点零花钱(如果因此摆脱朝九晚五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于是,各色各样的写作训练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之前看到有人总结过,一般这样的课程都离不开这样的套路:一开始放低身段,告诉你自己也是从小白起步,吃过很多亏,走过很多弯路,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自从写出了人生的第一篇十万加,从此一路开挂,受邀到处做讲座,传授打造爆款的秘诀,还为一些企业撰写营销文案,一篇要价就高达上万元,轻松月入大几万。
我倒并不怀疑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这个人口突破十三亿的泱泱大国,总能找出这样的案例,虽然是极少数。可是接下来的课程就有点令人生疑了。在一片好评声中(通常以学员反馈的形式展示在课程介绍中),你会发现最关键的输出是一套写作模板。这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秘籍,也不管是什么底子,什么身手,一本秘籍在手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了武林高手,所谓的模板应该也就和秘籍差不多吧。
我以为实践经验固然是重要的,它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所以,听一听这些大V所传授的经验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假如你寄希望于通过这些框架和模板,复制出一篇篇爆款和成功的履历,那就是在异想天开。更何况据我的观察,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志在写营销文案或者吸引眼球的八卦文章,也有不少人将此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写一些有感而发的随笔,也有人写诗填词,甚至酝酿一篇连载小说。
同样是写作,前者和后者差别很大。前者属于功能性写作(functional writing),而后者则属于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当然,功能性写作中也包括创意的成分,但其重在传递某种信息,比如推销某种商品,甚至于说服消费者去购买,它的侧重点在于受众,而创意写作显然并非如此。但是,两者之间又并非一定就是互相排斥的,有些地方甚至有交集,比如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家在出席某些活动时,也能写出很优秀的演讲稿,而演讲稿究竟算何者呢?答案是两者兼而有之。追本溯源,演讲稿这一类的文体是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演变而来的,而无论是创意写作还是像广告文案这一类的功能性写作,它们都会运用到修辞学,这也是我看了书才知道的。
所以,在我看来,除了上述提到的写作训练营这一类速效课程,我们不妨也看看一些更资深的大师们怎么说。这也是我们创立本号的初衷,即向大家推介一些国外优秀的实用型著作,作者既包括专攻某个领域的大学教授或研究人员,也包括在某个领域成绩斐然的精英人物。我们相信他们的著作会提供更完整详尽的理论框架,并为实践指明前进的方向。欲速则不达,与其寄希望于“武功秘籍”,不如脚踏实地地把基本功练扎实,是金子总会发光。
在这些书籍中,我们尽可能避免那些“秘籍”类著作,它们的共同特点可以总结为一句标题:一个月(或三招)教你玩转***。由于我们市场上这样的课程已经太多了,不需要我们引进更多的了。有关这一类速效课程,我们相信本地的更有效,因为更接地气。
在本栏目的第一期,我们将围绕写作这个主题,选译三本优秀著作,它们分属于创意写作、公关写作和媒体写作。就实用性而言,创意写作显然逊于后两者,但由于写作的互通性以及创意写作对于写作爱好者的固有吸引力,我们还是保留了这个专题。而对于那些希望通过一篇爆款一夜成名或日进斗金的写作者,我们的建议是梦想可以远大,但实现梦想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比如你可以先从公关或广告文案做起。媒体写作将是我们最后推出的课程,因为它包罗万象,要把这本书的精髓提炼出来实在需要一些时间。
最后要说的是,由于译者自身的水平问题,我们并不能确保能将原书的文采及神韵精准地呈现出来,我们所能做的唯有尽可能准确地把原意传达给大家。另外,考虑到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在翻译时有可能会穿插入译者自身的理解和联想,前提是不会影响全文的主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原著篇幅很长,我们只是选译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但对于价值的判断因人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随着阅历的增加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也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所以在这点上还望海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