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乱世,成王败寇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关羽和刘备,张飞,是结拜过的好兄弟。那为什么忠心耿耿的关羽,会投靠了曹操呢。这中间是谁说服了关羽?
桃园三结义,大家都有听过,其中还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生死。
但是当曹操大军将三兄弟击溃后,刘备,张飞趁乱夺路而逃,而关羽却因为要保护刘备的家小而被曹操大军团团围住。曹操素来爱惜将才,当时他想收拢关羽,于是想派人劝降,收为己用。
这时,在曹操部下的一名将领叫做张辽,主动请缨,要求去劝降关羽。
劝降不是一件好办的差事,特别是像关羽这样的,在历史上也是忠心耿耿的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都有保持一种一致性的内在需求。当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和信念同时出现的时候,就会破坏一致性,从而出现认知不协调的现象。
很多说服工作之所以招致失败,就是因为说服者无法让说服对象克服内心的认知不协调,说服对象为了保持自己的心理舒适感而选择了坚持原先的立场,观念以保持一致性。
而此刻的关羽,意识到如果投降的话,就会给他一贯的忠义名声抹上永远的污点,所以他坚决不会投降。但是关羽此时正处于大好年华,况且还没建功立业,死了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所以此刻的关羽内心的矛盾达到了极点。
说服就是克服消费者内心的不协调
那么张辽是如何去说服关羽的呢?
关羽坚持说:“我视死如归,你赶快下山去,不要多说。”
张辽说:“云长兄,你这样说话,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吗?”
关羽怒道:“我为忠义而死,天下人怎么会笑话我呢?”
张辽解释道:
第一,你当初和刘备桃园结义,是愿同生共死,现在刘备失败远逃,你却要战死沙场,倘若哪一天?刘备复出,希望你能够再度为他效力,而你已经死了,哪里还能帮得上他呢?这不就违背了你们当年的誓言了吗?
第二,刘备把两位夫人交托给你,如果你今天战死了,两位夫人就失去了依靠,她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守节而死,要么落入他人之手,无论做哪个选择?你都是辜负了刘备的嘱托。
第三,兄长,你武艺超群又熟读《春秋》,文武双全,正应该辅佐刘备,匡扶汉室,拯救万民,如果今天你逞匹夫之勇,失去了性命,那就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刘备。
这就是张辽想要打破关羽内心的不平衡,想要扭转他的认知不协调,当然关羽也不是那么轻易被说服的,后来张辽又说了投降后的三大好处。
彻底的解除了关羽的顾虑。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认知不协调的克服,在说服性的一个重要性,事实上说服的本质就是对认知不协调的克服。当说服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必然是说服对象在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思维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认知冲突的时候。
很多销售员以为自己明明前期铺垫的很好,产品讲的也很很透彻,为什么客户就是不买单,很有可能是没有打消顾客的内心的认知,他的认知还和你不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