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孩子出生前,在天上认真地挑选了他们最爱的父母。而我很荣幸地被两位爱冒险的孩子们选中了。女儿今年9岁,儿子今年5岁。他们当初是如此地勇敢,选择了我们作为父母来挑战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孩子们选择了我做他们的妈妈,给予我再一次成长的机会。
之前放不下自己的工作,总觉得孩子有奶奶陪伴就好了,我不能因为孩子而失去自我,现实的压力也不允许自己没工作。两胎都是工作到快生了才休息,甚至在月子期间还通过手机工作,就这样“无知”地当了八年“妈妈”这个角色。很单纯努力地在一家公司从起步服务到它最高峰,再服务到它最低谷,直到它停产遣散员工。我不停地工作、不停地自费学习,却没有好好思考怎么当好“妈妈”这个角色。以为自己积极向上就能影响好孩子了。当然,我不批判自己过去的选择,我明白每个当下作出的选择都是最好的。
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因为我们夫妻两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的原因,我们几乎都是早出晚归,一家人难得坐齐了一起用餐。我们女儿经历过“完全没有父母陪伴”“只有早晨见一下父母”“偶尔周末有一天有父母陪伴”这样的阶段。儿子幸运些,少经历了“完全没有父母陪伴”的阶段。直到去年女儿一年级、儿子幼儿园开学起,我辞掉第二份正式工作后,他们才体验到“妈妈每日都在身边陪伴”的感觉。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我清晰地感受到孩子在每种情况下的变化。
以前我以为把我所知道的培养孩子的方法告诉父母,让父母代替自己执行,照顾好孩子就行了。尽管身边常有朋友提醒,哪怕苦点累点也要自己带孩子,我却没太在意。我总想着自己再完善点,多学点东西才能在社会中站住脚。仍然把那仅有的一点点业余时间和精力投放到自己的学习中,一个培训班接一个培训班的报名,也不知道为何而学,似乎学来的都没在工作中运用过。在我有工作的日子里,与孩子的关系总有一段小沟似的,我跨不过去,孩子也跨不过来。至于孩子们的爸爸,与他们的距离更是遥远。
2016年9月起,在学习时接触到心理学,才开始关注亲子关系这块。我了解到孩子童年期间的心理成长过程将会影响其一生的理论。也在学习的路上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因为童年经历而过得不开心,甚至人到中年依旧生活得一塌糊涂的人。他们要花如此大的代价来清理自己童年时产生的心理阴影,以求得更幸福的当下。于是,我开始重视两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希望他们能在幸福开心的状态下度过他们的童年生活。我把所学的回家跟我妈妈分享,期待她也能慢慢转变观念,毕竟平时跟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她。很庆幸,我妈妈是位愿意跟着时代前进的妈妈。于是,我们一起开始常对孩子表达爱意,每天最关心的是孩子开不开心,尽我们所能少对孩子发脾气。(面对孩子的一些表现,完全不发脾气,目前在我们家还是件非常挑战的事。)妈妈按照我的要求,开始放下对孩子的溺爱,鼓励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当然,几十年的习惯要转变是件很艰难的事。也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孩子们开启了亲子阅读,从带去图书馆1小时开始做起,到后来家里没有断过书。我会保持家里有他们没有看过的绘本或者书籍。与孩子一点点靠近、一点点缩短距离、亲密感日渐提升同时,孩子的安全感也在提升。很明显,儿子能轻而易举地对我们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女儿还在敞开她小心灵的路上!比如,儿子可以随口表达“妈妈我爱你!奶奶我爱你!”,女儿却还是觉得这样的话说出口前需要准备下。我接受这个过程,因为这是女儿前几年缺失陪伴的结果。
图片发自小慧慧的作品很多道理从“知道”到“做到”之间还是需要时间的。就拿最简单的一条来说,“父母与孩子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孩子不属于我们,他们只属于自己。每个孩子有她自己的节奏,我们只需确保他们的安全,其他只需静静地陪伴,静待花开时。”我们知道这个理,有时还是会忍不住要求孩子这样那样,总担心孩子跟不上别的孩子的步伐。“把选择权和决定权还给孩子”这条,我们家几个大人目前还会意见不一。也许从传统的教育观念转换到遵从孩子本身的自然成长的观念还有段路要走,但我不会停下学习的脚步,我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个学期下来,我听得最多得是亲子教育有关的书,看心理学有关的文章,跟其他妈妈讨论相关话题,体会着为人母的焦虑,也同时更清晰如何做好“妈妈”这个角色必备的一些素质。
此刻怎么想起来我陪孩子的时光都是“玩”的时光呢,哈哈!孩子的想象力无上限,我总觉得只有他们玩开心了,脑洞才会大开。只要孩子有兴趣的,我都很愿意陪他们“玩”。比如,在家看书,从刚开始给孩子“读书”,到后来“演书”、“玩书”、“改编故事”等,同一本书重复看,看出不一样的结果。女儿想种花、学做饭菜,都耐心满足她。儿子小时候想在家里墙上到处涂涂画画,允许他。想到我们夫妻两一人抬一个娃的双腿,让他们在地上用手追着跑。想到孩子们总爱跳到爸爸肩上坐的样子、想到他们骑在我背上跳舞的样子、踩在我背上尝试平衡的样子、坐在我们肚子上、躺在我们身上、想到孩子领舞全家跟着一起嗨的样子……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了。感恩孩子爸爸愿意和我共同学习,共同把我们的小家庭经营得越来越幸福。
去年暑假,孩子的大姑带两个孩子来家里住了一段时间,除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多欢乐外,还带来一个好习惯——定时!从此两个娃有了定时的概念,玩手机、写作业很多跟时间有关的事项,都跟定时挂上了。从这件事,我也体会到,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影响了孩子与其他孩子接触的机会。只要孩子愿意,我会鼓励他们带同学来家里玩或者去和同学互动,这样他们的小世界还能更丰富多彩。在这方面,自己也算成长了,更敞开自己了。以往的我,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只是静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图片发自小慧慧的作品对于孩子的校园生活,我们家算是统一思想了,对孩子的成绩不做太多要求,只要他们敢于面对考试所得的成绩就好。(目前,孩子的爷爷奶奶还是会不经意特别在乎孩子考多少分、在学校排第几名。我接受这个转变的过程。)我们更希望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拥有独立的判断和选择能力。鼓励孩子跟自己比,每一点进步都值得开心。鼓励孩子多关注“好消息”,拒绝孩子向我汇报学校的“坏消息”,每当孩子说一个坏消息时,我会接着问有什么好消息要跟我分享没,借此转移孩子的话题。鼓励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团结友爱,能不给老师和他人添麻烦,最好不过。写到这,我又想起闺女人生中第一次被老师“投诉”的描写,应该是她在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大意是“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刚开始,每被投诉一次,回家就要被她奶奶教育一番,强调强调再强调。不知道这样是刻意提醒了孩子还是什么原因,“爱说话”这个标签每学期都要被投诉,至今还没撕掉。当她一年级上学期被老师反馈这个“问题”时,我这做家长的都有些“无所谓”的感觉了。貌似除了这条,其他表现也算“如大人意”了。同样,我也反思,是不是平时在家让她表达得还不够多,限制太多了?在以往学习中,我了解到,我们女儿的天赋中就自带超强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欲望的,我应该支持她更多地发挥自己的这个特质。继续不断引导,期待女儿能早点学会区分场合表达自己。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地,还有地方不能被他人接受的,并不代表不完美,我允许孩子展现出我的标准以外的样子。如今已到了“活出自我,彰显特质”的时代,不再是我们经历的时代了,追随他人,活成他人的样子将成为过去时了。只有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挖掘出他们本自具足的样子。
图片发自小慧慧的作品两个孩子都清楚自己的情绪跟他人关系不大,有情绪时,我现在会让他们尽情释放,发泄完,调整好就好。(不是无理取闹,是让孩子们也带着觉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当然,这点可能很难被传统思想接受,孩子奶奶常常会受不了孩子哭闹、搞不明白孩子哭背后的声音而采用各种方法来制止他们。而我深知,当下的制止给孩子埋下的将是更多更大的“情绪炸弹”。好比一个气球,没有把气体排空,下次再充气进去,日积月累,没排出的部分永远还在体内存着。在没有其他大人干扰时,我鼓励孩子们去打床发泄情绪,哭够了再说。这点,在女儿做作业方面践行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自己情绪被勾起时,也无数次地清理、调整、转换。
孩子真的就是我们24小时的监视器,父母所做的一切他们都看在眼里,哪怕他们还无法表达出来,但却真真切切地刻在他们脑海里了。有时候,孩子的表情、动作、语言简直跟家长如出一辙。如若对孩子们这些表现表示反感或者抗拒时,孩子会来句“你自己就是这样的!”堵得你哑口无言。很庆幸,在儿子身上少走了很多弯路,感恩女儿给我们的贡献。我偶尔把他们带去我学习的场所,让他们看到那么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甚至爷爷奶奶级的长辈都还不断地在学习,让他们更清晰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女儿做作业时,我有空就坐边上练字、看书或者陪弟弟看书。弟弟也深受影响,清晰他姐姐有做作业时间,自己除了玩游戏也有阅读时间。2017年孩子爸爸参加学习后,跟孩子们的距离也近了,他回家后也被我要求放下手机,除非孩子睡了。
图片发自小慧慧的作品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因素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和孩子爸爸很少吵架,有一次在女儿面前拌嘴,我顺口说出“别在孩子面前吵。”就自己出门去透气了。回来我妈说,女儿催她爸爸出门追我。至今孩子还记得这事,想起来就觉得好笑。通过共同学习后,我们现在有意见不合时或者发现有吵的苗头时,会及时喊停,问问对方沟通目的是什么,吵的最终目的又是要达到什么结果。这样,想吵时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或者至少理智地“辩论”。
当下,(是的,只是当下,也许随着成长会再升级。)我的教育观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无需复制任何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体验开心幸福的!”我深知家长不该控制孩子,要学会放手。要在集体意识中脱离出来,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件难事,我们也是如此。孩子不是我的附属品,我们彼此独立,各自拥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只不过这段路我们一起走而已。因为孩子,我们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成长。非必要时间,就让自己变回孩子同龄的朋友,透过孩子的角度陪他们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当我们换个角度和心态与孩子同行时,我发现我的两个孩子都非常棒,很多时候他们说出的话都让我很诧异。不用我所知道的成年人的条条框框去框住孩子们,向孩子们学习聚焦当下的能力,幸福和开心悄然而至。
图片发自小慧慧的作品在日常的照顾中,我认为我妈妈做得非常好,她所做到的,可能少有奶奶能做到。从孩子们出生的那刻起,她从未离开过孩子,衣食住行照顾得很周到。两个孩子从不打针,更别提令人生厌的打吊瓶了。唯独只有一次,女儿3岁左右发高烧到42度,去老家县医院打了一针退烧针。小毛病能不吃药的就不喂药,两个孩子的身体都很好。除了身体素质,我妈妈教导孩子的交际能力也远超于我,有朋友还好奇我夫妻两都不擅长交际,怎么孩子都可以人来熟。甚至孩子学会认的第一个字、学会的数数、计算、各自穿脱衣服等能力都是我妈妈教会的。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下我亲爱的老妈,是她弥补了我对孩子缺失部分的陪伴!感谢老妈为我们付出的一切!孩子的成长才刚刚开始,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旅程也才刚刚起步,千万个家庭有千万种情况,没有一套适合所有孩子成长的法则。独一无二的我们,勇敢前行,支持孩子们“活出自己、彰显自己”的同时,记得爱好自己,只有爱好自己了,才会有更多的爱给到我们的孩子们。爸爸妈妈们一起为爱加油,把对孩子的焦虑和担忧都转换成对孩子的祝福,带着觉知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吧!
(PS:文中借用了几张孩子姑姑的绘画作品,以表达我文字无法表达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