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金融·投资·理财理财投资投资界
中国全面进入二次城市化时代,三线以下城市未来命运何去何从?

中国全面进入二次城市化时代,三线以下城市未来命运何去何从?

作者: 山川网 | 来源:发表于2019-07-22 18:12 被阅读5次

    山川网:2019年上半年,中国整体GDP增速创下了6.3%的新低。但与此同时,部分城市的GDP增速依旧保持相对的高速增长势头不减,例如如南京和武汉都保持了8.1%的经济增速。

    那么为什么一方面是中国整体经济的增幅持续回落,进入所谓的经济新常态区间。而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速,却似乎完全没有受到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反而“逆势”上扬了呢?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好好了解一个概念——二次城市化。

    什么是二次城市化?

    关注山川网的朋友们,应该对城镇化的概念再清楚不过了。毕竟,这是长期以来我们研究和讨论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的概念也不尽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地区或者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经济学上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生态学认为城市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社会学家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

    城市化是多维的概念,城市化内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关系等的城市化)。

    以上关于城镇化(城市化)的官方定义中,事实上是比较宏观层面的,即站在大背景下,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看待城镇化。

    而具体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事实上的确也鲜明地划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其中前半段可以叫做“城镇化”,后半段则可以称为“城市化”。而这其中的分水岭,我个人认为正是在全国整体城镇化率达到60%的临界点这个时间点。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此前曾经提到过一个问题:在中国为什么叫“城镇化” 而不是叫“城市化”?李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事实上正好解释了以上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首先,中国的设市城市当时就是五六百个,而且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设市审批已经被严格限制。

    其次,提出“城镇化”,更要顾及到广大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需要有一个与他们的就业能力、受教育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过渡空间。

    再次,提出“城镇化”也反映出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视。

    更为重要的是,提出“城镇化”也是基于吸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盲目进入大城市的经验教训的必要选择。

    当然,提出“城镇化”更是要考虑到中国的城镇管理的特点。

    李铁所讲到的五六百个城市,事实上还是地级市+县级市的全部。而在多数财经媒体讨论中国城市时,事实上经常仅仅指的是地级市,其总量进一步下降为仅有不到三百座。而中国的建制镇,总量却多达有两万个左右,建制镇的镇区人口则从几千人到几十万人不等。

    所以中国的“城镇化”,大家同样可以将之理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方式与进程。

    一言以蔽之,初次城市化是从无到有,而二次城市化则是从普到优。

    安全区间:2/3的城市命运会改变

    和初次城镇化进程的泥沙俱下,几乎所有国人都可以从中获益不同,二次城市化作为初次城镇化的升阶进程,其影响到的人群总数明显会有所下降。

    初次城镇化进程之所以波及者众,在于放眼整个中国,从一线城市到乡村县镇,全都位于这一时代洪流的进程之中。换而言之,只要你原来生活在乡村,现在只要进城了,不论是进的北京还是村旁边的县城,统统都被算入完成初次城镇化。在这一时期中,人们被划分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两个阵营。

    而二次城市化进程的范围,很大程度上会被收紧。参与此次行动的人群阵营,也被进一步细分为一二三线城市和其他城市。那么现阶段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的总量有多少呢?宽泛一些讲,总量大约有一百座城市,占目前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量的2/3左右。

    那么那些已经完成初次城镇化的低线城市居民(生活在小镇、县城、四五线小城市的居民),为什么其中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会进一步向更高级别城市移动,进而完成二次城市化呢?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三线城市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分水岭。

    在昨天我安排推送的,由猎豹全球智库发布的《新线城市人群生活与消费形态研究报告》中,正好有对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相关定义介绍(众所周知的四座一线城市这里没有必要再多做介绍)。

    二线城市多为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东部地区的经济强市或经济发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二线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商业活跃度相对较强,对大公司、大品牌和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正在或者即将成为未来几年大公司布局的重点。

    三线城市一般多为东部地区的经济较发达的地级市,中部地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或经济强市,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或经济强市;城市基础设施、商业配套设施和交通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居民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相对比较富裕,城市拥有一定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合理 ,对某些行业的大型企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城市综合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上述对二三线城市的定义介绍,特别是三线城市的定义中,我们其实可以相对清楚地看到一个答案,就是如果一个国民不想要到大城市中参与激烈的竞争,追求现世安稳的生活,那么他们可以选择的城市最低底限,就在三线城市。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区域经济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对于中国城市的划分标准始终没能统一。因为如果我们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那么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可以视作大城市,因为中国的人口总量足够多,许多县城的人口总量动辄几十万上百万。

    所以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事实上大、中、小三类城市的标准中,中等城市即三线城市。比中等城市规模更大,经济更强的,自然就是一二线大城市;比中等城市规模更小,经济更弱的,其实就可以统称为小城市。

    如果我们对三线城市的基本定义是:“城市基础设施、商业配套设施和交通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居民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相对比较富裕,城市拥有一定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合理”。

    那么延伸一下,比三线城市更多的小城市,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城市基础设施、商业配套设施和交通设计还不完善,居民缺乏相应的消费能力,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并不富裕,城市缺乏相应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失衡。

    那么这样的区域,如果我们按照过去城镇化进程的中国特色标准的话,那么它们是符合中国城镇一般标准的(已经不是农村)。但是如果我们按照现代文明的城市化进程一般标准,这些区域事实上还并不能被称之为“城市”,它们更多仅仅是乡村向城市过渡发展的一个“半成品”。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提到的“放宽落户”“城市群”“都市圈”等关键词都曾刷屏朋友圈;文件还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也引发了相应的网络热议。

    为什么国家发改委会选择2019年这个中国整体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分水岭的时间点,推出全新的国家层面的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方向指导性文件?

    显而易见,国家层面一方面已经对过去三四十年间,中国城镇化1.0版本(主要特征是就地城镇化)时代,做了相应的总结陈词;另一方面,也宣告了中国城镇化2.0版本(二次城市化)的全面开启。

    2019年,可以称之为中国二次城市化元年。


    由小到大,由北向南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提到的“收缩型城市”概念本身并不新奇,只不过在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时期,其对应的城市类型不尽相同。

    在城镇化1.0版本时代(初次城镇化),收缩型城市事实上绝大多数仅出现在资源型城市资源出现枯竭状态时,城市的收缩现象才得以为人所关注。此类城市的人口流失与收缩,事实上是由于当地居民如果继续选择留在当地,已经无法继续得以存活的被动行为。

    而在城镇化2.0版本时代(二次城市化),收缩型城市的规模会全面升级,许多并非资源型城市,本身经济也还处于正常的缓步发展阶段的城市,也会出现明显的人口流失情况。而流失的人口,正是当地整体受教育情况较好,年龄整体矫情的城市最“优质”人口资源。他们之所以选择离开,是为了寻求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对比初次城镇化和二次城市化两个阶段,我们能够非常情况地发现,二次城市化进程中,参与人群的主动性明显更高。相比于初次城镇化时期,许多人们并不清楚城镇化对于他们个人与家庭命运的巨大推动作用,很多人是在完成城镇化进程后反过头来思考时才发现其中缘由。二次城市化进程,规则更透明,但竞争也更激烈。

    过去国内代表性大中城市户籍政策的开放,可以视作是中国二次城市化进程“战争”号角的全面吹响。我们为什么说规则更透明了?因为当下的年轻人,已经可以通过像山川网这样的平台,较为容易地获取到全国各代表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数据详情。有数据做支撑的判断与抉择,才是理性客观不盲目的。

    但与此同时,竞争势必也更加激烈。因为数据信息是开放的,你能够看得到的同时,其他人也完全可以看得到。过去几年看上去是中国的大中城市在同台竞技,纷纷向年轻人抛出了橄榄枝。但事实上,如果你足够冷静理智,就能够清楚看到,自己能够够得着的城市,有几个,在哪里。

    越高维度的城市,其附带的城市资源和能够提供的成长平台自然也就越大。但与此同时,想要分享这杯羹的人也就越多。而更多的人口快速、持续性流入,又势必造成对应城市生存成本的不断提升,进而反向再影响城市的吸引力。这是一个自行运转的机器,并且会在运转的过程中自行矫正。

    《三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一种解释。

    那么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居民之间,究竟谁是森林,谁是猎人,其角色定位本身就不是必然的。你在选择城市的同时,城市也在选择你。这是非常典型的双向选择效应,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厢情愿,单凭自身的感性去做选择,而非综合考量自身的能力与极限。

    不过排除了同级别城市竞争时的“神仙打架”,我们很难说它们之中究竟谁更胜一筹,因为原本就是各有千秋。但是从整体格局上来看,经过过去几十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现状大格局已成,基本不会再出现大的逆转与变化。

    由于在初次城镇化阶段中,中国南方地区崛起了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一二三线城市,这也为接下来的二次城市化阶段,南方地区竞争的综合优势奠定了基础。

    不同于初次城镇化阶段的就地城镇化大方向,二次城市化阶段地理空间对于人的约束力会越来越低。从小城市到大中城市,由北方城市向南方城市的城市化升阶,将成为未来十年甚至更久时间内,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最核心的底层逻辑。

    在此之前,我曾谈到过一个观点:未来十年,会是北方人口加速向南方流动的十年。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也正是今天我们讲到的,中国二次城市化进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全面进入二次城市化时代,三线以下城市未来命运何去何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fg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