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笔十则(15)

随笔十则(15)

作者: 吴九龙 | 来源:发表于2019-04-17 12:57 被阅读0次

     一、定势效应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问: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很少成人能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都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成年人对这个简单的问题回答不出,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大部分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答案,想不出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可以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父母有太多这样的定势思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有可能限制了孩子突破性的思维;过程中父母更多尊重、包容、相信、放手、装傻地陪伴孩子成长,孩子会更有无限可能,天空才是孩子的极限!

    二、勿忘目标

    一对夫妇为他们的孩子养一只小狗。他们请一位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一只小狗的目标?那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得有一个目标。” 夫妇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要能看家。 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中财产的守护狗。

           做一只狗要有目标。做一个人更要有目标。目标清晰,方向明确,走起来更坚定和高效!

           人生组建一个家庭,有了孩子。目标本来是家庭和睦有爱,孩子平安健康成长,一家人开开心心生活就是幸福。走着走着,目标走偏了,家变成战场,你错我对的游戏场,孩子变成父母面上争光的资本,或因为弱小,成为父母不成熟导致的情绪发泄对象,自己无力感时的转移掌控孩子等。这是人们最初想要的生活目标吗?NONONO!勿忘初心,方得使终!

    三、杯水人生

           汤姆失恋了,心情很糟,他对牧师诉说苦闷。牧师听完了麦克的诉说,把他带进一个房间,房间里的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牧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盛水的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汤姆看着杯子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了。”

           牧师赞同地点点头:“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面对它好了。就像这杯水,如果你因厌恶灰尘而不停振荡自己,会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而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显更加纯净了。”

           人生在世,本就是问题叠着问题,如果人们一味纠结在问题中,抱怨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不公,那么问题就会让生活乱如一团麻,心情也多郁闷。而换一种思想和活法,迎接问题,拥抱问题,问题就不再是大问题,反而是人生的沉淀和经验!

    四、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人们心中想要相信一件事,人们总是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人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人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

           生活中,人们如果过于迷信算命或相信命运,生活中不好事情往往是受害者心态,归结于命不好,运不佳,没有更多更深从自身认知和努力找原因,在“时不我待、我徒奈何”的抱怨和空想中,发出“巴纳姆效应”真准感悟!

           五、心中的冰点

          美国一家铁路公司一位调车员叫尼克。一天同事们提早走了为了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尼克不小心被关在了一辆冰柜车里,从里面无法把门打开。尼克费劲敲门及喊也没有人来理睬,最后他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尼克想,冰柜里的温度在零下20 度以下,如果再不出去一晚上肯定会被冻死的。他愈想愈可怕,最后用发抖的手,找来纸和笔,写下了遗书。在遗书里,他写道:“我知道在这么冷的冰柜里,我肯定会被冻死的。”第二天公司职员打开冰柜时,发现了尼克的尸体。 同事们感到十分惊讶, 因为冰柜里的冷冻开关昨天因故并没有启动, 温度并不冷,而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尼克竟然被冻死了!……

           尼克并非死于冰柜的温度,而于死于自己心中的冰点,心里已给自己判了死型……有句话说的很好:影响你意志的,不是外在环境,而是你的心。

           积极的人,像太阳,自给自足能量,也照亮环境和别人。消极的人,自我打败,自我否定,传染影响周围人和环境,消极的父母更可能培养出消极的孩子!

    六、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人们做事情,太多时候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带来的结果,太在乎别人的言行、太注重环境的变化,及对过去的遗憾和悔恨,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可我们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和当下的力量。我们的大脑和心胸被各种各样欲望、贪婪、恐惧占满,身心疲惫,在这样的压力重荷下,焦点不在事情本身,试问:能把事情做好吗?结果往往偏离事物的规律,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 法拉第说过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奥秘!

           焦点即原因:焦点在哪,能量在哪,行为在哪,结果就在哪。有时对小孩子教育:不太在乎孩子成绩,孩子成绩往往能提升!

    七、肥皂水效应

           美国前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看到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前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痛,”提出肥皂水效应:将批评夹在赞美中。 柯立芝当总统时,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 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总统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总统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 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

           将对他人的批评夹裹在前后赞扬的话语之中,减少批评的负面效应放大,使被批评者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对自己的批评。以赞美的形式地取代批评,更可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孩子会因受到赞美自信心增强,具有主动自愿性;并且因为好的心情孩子会喜欢欣赏自己的人,关系决定行为,更有意愿去改变和纠错,而不是消极拖拉磨蹭。比起全面批评和强迫孩子,赞美效果更好!

    八、归因偏差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进行因果逻辑判断的过程。

           二种常见的归因偏差: 1.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更关注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比如:能力环境等,而忽视了情景因素,比如努力、勤奋等。 2.归因的自利偏差:人们在对自身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难、环境差等。

           归因偏差小结:成功归自己,失败怪别人。

           归因偏差是一种常见偏差,在家庭关系中有时会影响对对方的判断。比如:,觉对方改变是应该,努力也是应该的,而对自己,就有N多借口和说辞。在心理上符合:严以律人、宽以待己。

           在亲子教育中,孩子的点滴进步有些家长更多从内心认为是父母的功劳,而忽略孩子本身的努力和克服困难,往往表扬孩子也是流于表面,而非真心赞许,缘于归因利己而非利他!有时情况也许确是这样但也要父母会欣赏多多看到孩子的努力,成功归因利他,失败归因于己!

    九、飞轮效应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需费大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下去。 飞轮开始转动时需要的能量,其实是每次努力突破和积累。这是在为了形成属于飞轮的体系而做准备。一旦飞轮体系能够彼此支撑,那么飞轮的运转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万事开头难,太多事情不是夭折在困难上,而是死在从没开始过;或“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很重要,一步一个小台阶,直到突破上到大的台阶,飞轮效应已初具成效。

           家庭生活中,有时人们陷入一段亲密、亲子关系痛苦折磨中,自我形容生不如死很痛苦,但让其学习改变,踏出成长第一步,打磨蜕变自己,用大力推动向着美好的飞轮,却望而却步,宁愿固守旧习而不愿意推动改变并坚持下去直到突破。 海灵格说过:“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十、禁果效应

           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人们反而越想要弄到手。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这就是“禁果效应”(又常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受到了双方父母的严酷阻挠,而这样的极力压迫反而使双方爱得更深。

           禁果效应”跟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关。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

           家庭关系中,你愈想掌控,愈难如愿;就像专制帝国,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即使一时表面屈从,内心也是极度不满,有机会会叛乱。赢得对方的心比赢了对方更能俘获人心!

           亲子教育中,有时愈是禁止,愈引起好奇,就像手机、游戏、性教育等。与其完全禁止也禁止不了,孩子一有机会就会过度反弹,反而坏事;不如引导放开,孩子从父母处获得足够自尊会有自律性的,因为这对孩子不再是奢侈品及孩子有更高价值感去追求更多兴趣的事。好奇害死猫。适度的放开反而会有适度的自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十则(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gg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