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杂物箱里,有好多淘汰的旧手机,手机电池,还有一部沉睡了二十多年的BP机,如果不是偶尔翻找物件,几乎要淡忘,曾经还有这样一件随身通讯工具,伴随走过那些岁月。
三十年前,移动网络还未诞生,传呼机先行一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刚面世那会,摩托罗拉独领风骚,引领着时代潮流,年轻人以腰带上挎一部摩托罗拉汉显机为荣为傲。
第一次见到这个像蛐蛐叫一样的方块疙瘩让人心生好奇,主人从腰间的皮套里掏出来看上一眼,然后用身边的座机拨打电话,双方就联系上了。三言两语挂了电话,那神情感觉倍有面!
记得刚开始推广的那会,因为还未普及,物以稀为贵,这方块疙瘩价格不菲呢。因此,一般都是公家单位配给领导,或者商务公司配给业务人员,而费用显然也由单位报销。至于个人,如果不是经商需要,普通人还是望而却步,更多是因为感觉犯不着。上班族都是两点一线,谁会有多紧急的事需要打传呼啊!
毗邻的一家公司有位朋友,单位工资福利待遇较高,市面上流行的几乎不落伍。那年冬天,大街上忽然冒出一些头戴貂皮帽,身穿飞行服,骑一辆变速山地车的年轻人,那好像成了引领时尚的标配。某天,朋友过来串门,也是这身行头。进屋先摘下貂皮帽,头上、帽子里马上冒出氤氲的热气,让人联想到刚出笼的馒头。本地冬天的气温并不是很冷,有这必有吗?
屁股刚落座,他也从腰间摘下个方块疙瘩,说是刚买的,摩托罗拉汉显机,花了2700多元。他让我记住他的传呼号,有事就呼他。
一没业务往来,二没闲钱打浪,心想,我呼你干嘛?给朋友留点面子,电话本上记下了传呼号,也只是记下而已,这件事就搁置脑后。过了些日子,再次遇到时,他跟我急:你呼我啊!花了那么多钱没人呼,买它干啥?
我笑了:没事,我呼你干嘛?
他说:有事没事都可以呼。
好像不呼就吃了多大亏似的。可不是吗?因为呼不呼,都得交月租。
再后来,市面上传呼机商家蜂拥而至,数字的,汉显的,价格也越来越亲民,各传呼台之间竞争,争抢用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传呼机再不是什么奢侈品,人人腰带上都挎一部,一时间,蛐蛐叫声此起彼伏……
再后来,移动网络铺设,手机也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在那双向收费的年代,人们的腰带上又多了一个皮套,手机与传呼机并存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今天看来,腰间鼓鼓囊囊一堆,甚是难看,那时确是时尚的风向标。
再后来,随着移动话费改革力度加大,传呼机终于退出历史舞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资料显示,传呼机的发明源于美国西部牧场,人家的奶牛是放养,传呼机挂在领头牛的角上。牧主经过条件反射驯化,待到牛群归栏之时,牧主发个传呼,领头牛得到信号,带领牛群回家。
你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商业眼光,就这么个方块疙瘩,再建一个基站,就建立起了管道收入。好在时间不长,被手机迭代。
手机无疑也不会是终极通讯工具,未来,它会被什么样的高科技所迭代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