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642726/e5b18683ddf80138.jpg)
申叔时: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楚庄王麾下谋士。
而申叔时正是本文要讲的主人公。
一、楚庄王平陈,趁机夺国
楚庄王在位的时候,诸侯国陈国发生了内乱,大臣徵舒杀死了国君陈灵公。在当时的大环境里,虽然国君有荒诞行径,做臣子的却不可以去谋杀篡位,否则就是犯上作乱。这也正是为什么诸侯四起,周朝依然有天子的原因之一。
而徵舒正是犯了这样的大忌讳,出手杀害了自己的国君。
于是这个时候,楚庄王借着讨伐不义之师为名出兵陈国。
攻占陈国,杀死徵舒,对于霸主之一的楚庄王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楚庄王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吞并了陈国,把陈国划分为楚国的一个县。
这就好比:今天的联合国出兵维和,维和完毕之后,却占领了那个地方,作为联合国的领地了。
楚庄王这样的行径,当然是有失民心的,可是大臣们不敢说啊,于是都祝贺楚庄王。
然而,有这么一人,却没有祝贺,他就是申叔时。
二、申叔时劝阻,虚心纳谏
楚国公族的地位,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楚国的门面。当时的申叔时出使齐国刚刚返回,按道理,国君举行开疆扩土的举动,大肆庆祝,臣子都是要到场的。而申叔时没到场,楚庄王就很在意了。
于是,楚庄王问他:你为什么不来啊。
申叔时是这样回答他的:俗话说得好,牵牛的人踩踏了别人的田地,田地的主人就要夺走他的牛。踩踏田地固然不对,可是因此夺走了牛,不是也很过分吗?如今大王你,因为徵舒这个贼臣,打着正义的旗号去讨伐贼臣。可是讨伐完毕了之后,却顺势占领了国家。这是贪图陈国的土地而据为己有,以后还凭什么号令天下呢?所以我不来祝贺①。
于是,楚庄王归还了陈国的土地,并迎接了陈灵公的太子姽午为陈国国君。
三、听人劝,吃饱饭
正是因为申叔时的这一番言论,于是让一个国家得以保全,让一个君王成就了他的美名。
可是,难道这是申叔时一个人的功劳吗?
并不全是。俗话说得好,听人劝吃饱饭。虽然申叔时公然劝阻,可是如果是一个骄傲自大,听不进去意见的国君,恐怕即使拿命去劝阻也无济于事。而楚庄王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正是因为他的虚心纳谏。
你比旁人聪明吗?也许有可能。但是比所有人都聪明吗?肯定不会。
然而,在朝堂之上,就一件事情,大臣们你一句,我一句,总会有别人想不到的方面提出来给国君听。然后,国君在心里一琢磨,嗯,这点我都没想到,他的意见很不错。或者是,这个危害我也没想到,要想办法避免。
一来二去,国君综合了众大臣的意见,下了圣旨。大臣们一看:确实比自己的更完美。于是,皇上圣明。于是,愿意进谏的贤能之人都蜂拥而来。殊不知,这是国君借用了群臣的力量。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不可能是方方面面的专家,遇到自己不懂的,不会的,可是需要。怎么办?听人劝呗!听一听这一方面执牛耳者②的意见,听一听众人的意见。然后在心里琢磨琢磨,慢慢的,你就会走出属于你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申叔时作为楚庄王一句话的老师,救下了陈国,成就了楚庄王霸主的美名。这其中固然有申叔时的高瞻远瞩的长远目光的原因,也有楚庄王虚心纳谏的功劳。
①节选自《史记•陈杞世家第六》
庄王问其故,对曰:“鄙语有之,牵牛径人田,田主夺之牛。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为贼弑君,故徵兵诸侯,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则后何以令於天下!是以不贺。”庄王曰:“善。”乃迎陈灵公太子午於晋而立之,复君陈如故,是为成公。
②
执牛耳者: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领悟的领头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