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看了一篇5岁小孩写的简历,顿时觉得浑身是劲,并决定周末加班两天。噗哈哈哈,其实是最近比较忙,每天的状态都是5点半起床6点出门,干到下午6点回来。回家除了躺尸啥都不想干,即使是我最喜欢的书都没心思看,这点我要检讨一下。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偷懒的想法,但最终都会被罪恶感给硬生生抓回去,这篇文章不就是被这样逼出来的吗?
说回那篇5岁小孩的简历,估计还有朋友没看过,下面我简要说一下。它是一份为了上星河湾双语学校而准备的简历,这所学校怎么样呢?
据说这是一所出自“上中系”(与上海中学合作办学的名校”)的学校,一学期学费47500元,专门招收国内户籍目标美本的孩子,因此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反正知道学校不错就行了,弄清楚了也没用。
- 1 -
简历简介
简历一共15页,分7个部分,从家庭背景到个人爱好面面俱到,最后还附上了长达5页、包含408部英文读物的书单。
自我介绍:
家庭背景介绍:
文史艺数体全面发展: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课程表:
看完是不是觉得倒吸一口寒气,人家5岁已经这样了,我们5岁的时候干嘛。我已经没有了那时候的记忆,反正我10岁那会还在玩沙子,传说中的大龄弱智儿童是我了。
- 2 -
不公平的世界
不得不说这家人真的很拼,虽然我觉得简历是小孩的父母代笔的,毕竟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就为了进一个学校,不慎重才怪。
但抛开这些,单说简历的事情,就算大学毕业那时候的我,简历也只有薄薄两页纸,但人家这会已经可以写足15页了,传说中的在起跑线上被超越就是这样吗?
不过虽然这个小孩确实很厉害,但自从我看了另一篇文章的留言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光看文字描述中的那种不屑,我就感觉这个人的经济实力应该都可以甩人家好几条街了。就如我写过的一篇文章说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你还未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有的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罗马,而有的人,寻遍一生都没找到通往罗马的路。
像上面那篇简历,你以为他们比的是小孩的勤奋或者天赋吗?并不是,被面试的其实是他的父母。
一套十几万一平的学区房就已经足够拉开两个家庭的距离,更别说后面还有笔试、面试、分班等层层筛选。
曾经看过一部叫《出路》的纪录片,导演郑琼花了6年时间记录了3个年轻人的成长,有时间你们可以看一下,反正我看得非常压抑。
故事有3个主角,最小的孩子来自甘肃的大山深处,她叫马柏娟,读二年级。和大多数山里的孩子一样,她每天需要步行十几公里山路去一所只有5个学生的小学上学,放学回家后还要喂猪、做饭、背谷子。
另一个是个男孩子,一个湖北的高三复读生,他叫徐佳,他的日常就是看书做练习,备战第三次高考。
最后一个主角也是个女孩子,她叫袁晗,是个北京姑娘,高中退了学,那时的她一边申请留学,一边自己开咖啡厅、做家具玩。
眼尖的朋友估计看出来了,这三个人代表的是三个不同的阶级:贫穷、温饱、富裕。
故事最终发展成什么样子?并没有大多数人所期望的丑小鸭变天鹅的桥段。最小的马柏娟三年级退了学,并在16岁的时候嫁给了亲戚家的哥哥。估计这辈子就这样子,余生已经一眼望到头。
唯一的男主角考上了大学,并顺利进入一家电力公司,月入8000,后来攒了点钱结了婚、盖了房,并帮妈妈开了一个小卖铺。
北京姑娘去德国混了个硕士毕业证,回国投资了自己的艺术公司,不过那会她还一单都没谈成。故事的最后,还留着马柏娟小时候坐在黄土包上念自己的作文的样子:我长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学,我上了大学,要去打工挣钱,我要一个月挣1000元,买面,因为我家面不够吃。
看到这我想起了这周去山里所看到的,山里有很多像马柏娟一样的孩子。学校里老师比学生都多,有些年级甚至只有一个学生,而老师却不愿意多带几节课,甚至让初一的学生和初二的一起上课。
不知道那个初一的学生未来会怎样,反正我预感不会很好,本来山里的教育水平就差,现在还跳级!
- 3-
阶级
在很多人印象中,富二代≈纨绔子弟,他们非常乐于看到富二代的黑料,比如:深夜飙车出车祸、留学生活似度假、聚众吸毒过生日...
但如果你真以为这就是富二代的生活,你就错了。媒体是做什么的,收割注意力的,为了得到更多点击量,他们需要摸准大众的口味,并对症下药,所以你看到的都是他们特地安排给你的。
前不久,《最强大脑》里的何猷君用21秒的时间将打散的数字归位,并以这个成绩夺得“数字华容道”比赛冠军。而他也曾经蝉联过两届全港数学竞赛冠军、英国奥数比赛冠军。
不仅如此,他用三年的时间,读完了四年的课程,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史上最年轻的金融硕士。不仅如此,他更有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他就是身家数百亿的澳门赌王何鸿燊的儿子,一个真正的富二代。
富人尚且如此努力,那普通人呢?很多先天不足的人,后天却不愿意弥补。就应了那句话,比你有钱还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用一个图来说明富人、普通人、穷人财富积累速度差距。
富人是有原始积累的,所以他们会更加接近成功。普通人则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线,而进入成功线之后可以看到财富积累速度明显加快。而穷人呢?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让财富积累到普通人原始的位置,然后才能像普通人一样慢慢走向成功。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类人的财富差距越拉越大,这就是金钱的复利作用。简单讲就是钱生钱的效果。所以说什么共同富裕别指望了,有的只是有钱的越有钱,最终拉开阶层差距,形成阶层固化。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会觉得阶层已经固化了。对,房价上涨,有多少年轻人望楼兴叹并选择回家乡发展。而一线城市不管的公共配套设施或者是教育,都要远远优于三四线城市,受过一线城市的教育看三四线城市的教育就好像我们现在看着山区小孩的教育一样。
记得我初一的时候,跟随我爸到珠三角出差,结果我爸的朋友他读3年级的小孩拿起我的英语书就巴拉巴拉地读起来,那些文章我自己都不怎么会读。从那一刻让我看到了差距,更别说一晃都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更不可同日而语。
这也是很多家庭砸锅卖铁也要到一线城市买房的原因,自己耗得起,孩子的未来耗不起,那是一整个家族的希望。
而那些回老家发展的人,也许十几年后,他们的孩子会抱怨自己父母为什么当初不在一线城市发展,就像现在有些人埋怨自己的父母没有把自己生在一线城市一样。
有的人说了,既然一辈子都追不上人家,为什么还要努力呢?这很明显误解了上面那个坐标图的意义,那个曲线代表的不止是你这一代人,还包括你的子子孙孙。
一个家族的未来规划,在我看来,至少要放眼看到三代人。肯尼迪的曾祖父是个普通的制桶工人,肯尼迪的爷爷做码头工人起家,后来开酒馆,竞选州议员,并把肯尼迪的老爸送进了哈佛大学。
他老爸毕业后涉足金融和政治领域,最终出任英国大使。到第四代,才最终把肯尼迪扶上了美国总统的位置。经历四代人才完成了工人到总统的阶级跨越。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文章开头写简历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如此重视,并不是说进去后真的能读出比外面好多少的效果。而是进去的人都是富人阶级,圈子决定了资源,资源决定命运。不信你可以看看清华北大的学生的同学圈和普通本科的学生的同学圈的差异。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在大城市混吃等死,那你来这里干嘛?努力并不一定会成功,但它可以提高我们成功的概率,而选择的权利就建立在拥有之上。你买的起奥迪而选择QQ,那才叫选择,只能买得起QQ说不想买奥迪,那是装逼。
虽然我并不苟同写简历的父母的教育方式,因为这样填鸭式的教育不一定就适合孩子,但人家至少在努力拉开他们和我们之间的差距,为下一代铺路,那我们呢?每个人都会死,但未必每个人都真正活过,活着,不就为了拿到选择的权利吗!
本文由作者原创首发于公众号(昂哥手帖),授权转载请于公众号联系
昂哥手帖:思考深度决定人生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