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养假设”错了吗——《教养的迷思》读书心得

“教养假设”错了吗——《教养的迷思》读书心得

作者: woaikeke | 来源:发表于2020-09-07 23:54 被阅读0次

“教养假设”错了吗?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源自朱迪斯·哈里斯所著的《教养的迷思》。

我是老师,也是一名初三男孩的母亲,关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十几年来一直萦绕着我。儿子从小很乖,家里老人说,娃娃是个好娃娃,有没有出息就看你们咋带了。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有时又很不甘心,为什么错的人总是我。

又是九月开学季,有多少同学跟我这个中年老母有着同样的焦虑呢?

是不是我们的责任,都算在我们头上,我们会焦虑。以为是自己的责任,采取了行动,却收效甚微,我们也会焦虑。

选择分享这本书,就是想缓解一下作为父母的焦虑。

实际上,我们的教养焦虑来自作者在本书中所说的“教养假设”,即

“除了基因之外,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

作者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所表达的立场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起作用。这观点在1995年横空出世,引起激烈地讨论。

作者说她这本书有两个目的:

1.改变读者曾经的看法,让读者了解到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社会化不是家长帮助完成的。

2.告诉读者孩子的人格是怎样塑造而成的。

我们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起作用?这怎么可能?

家长的教养方式肯定对孩子的成长起作用呀,有多少证据都在支持这个观点呀!

我们能够看到经常挨打的孩子,在家长面前会战战兢兢;懦弱无能的家长,孩子会变得无法无天;没有到接受道德教化的孩子,注定没有规范的道德行为,被家长认定没有出息的孩子终将一事无成。

美国前总统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举全村之力》一书中呈现了这样的研究:如果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关注,他们的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安全感和亲近感,就会成长为有自信、友善的孩子。如果父母与孩子交谈、倾听孩子心声,为孩子读书,他们孩子就会变得聪明,活泼,在学校表现好。如果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他们孩子就可能少去闯祸。

家长的教养方式怎么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不起作用?

可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反直觉的观点的?

我们还是先来说说作者的生平吧。

朱迪斯·哈里斯,1938年出生,去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硕士,因为身体原因在家里呆了很多年没有知道老师也没有学生。为了生活,她领了为大学编写心理学教科书的工作。

事实上,她曾经也信奉教养假设,但是她的三个观察困扰着她:

1.移民父母的孩子虽然与父母朝夕相处,但并不是从自己家长那儿学到当地的语言和习俗。

2.英国绅士的儿子连父母的面都很少见到,可是长大成人却成为典型的英国绅士。

3.在许多文化中,如果孩子的行为举止太像父母,反而会有麻烦。

在这些例子中,很难说教养假设能够成立。

当她发现自己不再相信教科书里的观点时,她辞去了大学心理教科书作者的工作。因为她不能把自己都不相信的观点写进教科书。

通过大量的研究哈里斯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但是孩子所在的同辈群体能够,孩子群体的领导者——老师,也能够。

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教养假设”是成立的,这样我们老师的担子可以轻一点;作为一个有教育资源、愿意为孩子付出且已经付出了十几年的妈妈,我也希望“教养假设”是成立的,这样孩子就能够朝我预期的方向发展。

然而,事实看来不是这样。作为老师,我们可能需要更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作为家长,我得给自己减减压去探寻真正能够帮助孩子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教养假设”是错的,又有什么用?

讲个故事,疫情期间,Z老师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几个初中的孩子会打开视频会议一起做作业,可是他们并不讨论题目,只是默默地相互陪伴。这个现象很奇怪,老师善意地提醒“是不是父母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陪伴?”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认同老师的提醒,并且思考家长要怎样再给他孩子多的陪伴呢?不过现在,我知道初中孩子,他们更喜欢同伴的陪伴,而非父母。父母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孩子更需要同伴的陪伴。

可是,当我们在讨论“教养假设”不成立的时候,我们需要非常小心。

因为教养假设成立,并不意味着作为家长,我们只是旁观孩子的成长。

我们还是可以做点什么的:

比如为孩子选择生活的环境与同伴,“孟母三迁”就是很好的例子。

比如关注孩子的同伴群体,支持孩子适应群体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保持省察。

卓克老师说,知识这个东西就应该经常修订。

教养假设,真的错了吗?英文世界的教养假设和我们中文世界的理解一样吗?

欢迎大家跟我一起来,经常修订关于教养的认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养假设”错了吗——《教养的迷思》读书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wr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