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之感《治家篇》

作者: Lindsay語絮 | 来源:发表于2018-06-11 22:51 被阅读300次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

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从《曾国藩家书》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职业前程、家族祠堂修缮,无不一一记挂在心上。

今天将和大家一起阅读拆解《曾国藩家书》之《治家篇》。

一、曾国藩的兴家三法:勤、敬、和

曾国藩是晚清的大儒和中兴名臣,始终信奉“家齐而后国治”的儒家思想。因此,他也十分重视治家,并将治家的智慧应用到治国之中。

关于如何治家,他有这样一段话: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曾国藩的兴家之法核心就在这三个字:勤、敬、和

勤以持家

曾国藩知道,世上大多数人天赋才具都很平凡,若想真正出人头地做出一番事业,“勤”字必不可少。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勤可以治惰,也可以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持家治国,都是一勤天下无难事。“成由勤俭败由奢”,“勤”是最好的持家之道。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 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曾国藩的祖父就给他留下了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家里人都得读书;要自己种菜,养鱼;养猪;要早起床,要亲自洒扫庭除;要及时祭祀祖先,要有敬畏。

身体力行地做到这八个字,勤劳地进行读书和从事生产,家族才能兴旺。总能从繁忙的公务中挤出时间来教育孩子,不懂时,只要孩子喜欢也会努力研究,学一点。

另外,在教育子女上,曾国藩虽然公务繁忙,但还总是亲自教孩子,练书法,音乐,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正因为在教育子女上,曾国藩也毫不疏忽怠慢,所以才培养了曾家良好的家风,代代皆有英才。

敬以成家

曾国藩之所以强调“敬”在治家中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他深知骄矜之气在导致一个家庭败落上的影响,而敬畏之心,正是戒除骄躁的成家之本。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言:“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曾国藩深知官宦人家子女容易沾染上骄矜的习气,于是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平骄矜之气”“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曾国藩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人,修人以孝,修孝以敬。”在对待兄弟长辈时敬爱,家庭关系才能和睦。在对待事业上敬畏,才能小心谨慎。在对待他人时敬重,才不易惹来祸端。

和以治家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的支持向来都是人们成就事业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家庭的和睦也从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尤其是在中国,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关。

中国文化以“和”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贵和谐,尚中庸”,与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形成了相异成趣的文化传统。“和”在待人接物中体现为“和气”;在成人取向上体现为“和谐”;

在自我修养上体现为“中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治家中体现为“和睦”,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没有和谐,不能和衷共济,再兴旺的家庭也会败落。

曾国藩在治军、治家上重“和”,以精诚团结、成就一番事业。

治家是儒学理想的一部分,在宗法观念下,个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曾国藩在治家方面也颇有心得。他说,家和则福自生。

家庭和睦,那福泽自然产生。如果一家之中,哥哥说了的话,弟弟无不奉行;弟弟有请求,哥哥总是答应,充满和气而家道不兴旺的,从来没有见过。相反的,如果不失败,也从来没有见过。

兄言弟从,弟请兄允,一家人融洽相处肯定会发达,相反兄弟阋墙、婆媳争吵、夫妻计较,这样的家没有不败落的,要守得住“和”字才好。

兄弟和睦,虽说是穷困的小户有家也必然兴旺。兄弟不和,虽说是世代官宦人家也必然败落。

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引用前人的例子说道:“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家人“和”的重要性。

所谓和,就是尽量少和人起冲突。不仅肢体上不起冲突,内心也没有。有和才有顺。

一个家族,只有内部和睦,才能在遇到危机灾难时拧成一股绳,在互相帮助中共同度过困难时期。才能避免家庭成员在利益的斗争中变成唯利是图的小人,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培养家族成员良好的德行。对于治家来说,和不仅对内,对于家族以外的其他人,也要维持和睦的关系。

二、曾国藩的兴家境界:孝、劝、教

孝顺父母、接济族人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自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家书》一共有300多篇,可见他心中常挂父母、兄妹,是一个孝字为先的人。“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

家书:顾名思义,是与家人的书信。维护一家人和谐的关系,需要经常沟通交流。曾国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父母、兄弟、子女。

曾国藩虽身为朝延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都是先征求父母意见,再作出决断。

当父母离开人世之后,虽手中大权在握不忘记讲求孝道,在家丁忧以明孝义,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延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国藩在家中身为长子,在当时“长兄为父”的时代,曾国藩在有中所充当的不仅仅是长兄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父亲的成分。

他以“劝勉兄弟勤学修身”为至上,以告诫“兄弟间当和睦,方可兴家望族”为重点。曾国藩深晓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时常劝解儿女:“有才无德者稍远其人,有才有德者,师之友之可也。”

在明天的阅读拆书分享中,我将会为大家拆解读《曾国藩家书》之《为政篇》,敬请期待。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 -《曾国藩家书》

阅读拆书分享第20天

相关文章

  • 读《曾国藩家书》之感《治家篇》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 他在...

  • 读《曾国藩家书》之感《修身篇》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 读《曾国藩家书》之感《为政篇》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的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了同冶中兴,...

  • 读《曾国藩家书》之感《教子篇》

    历时三周阅读拆解《曾国藩家书》,受益匪浅。品读《曾国藩家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种灵魂洗礼,令人深深为其教子齐家...

  • 读《曾国藩家书》之感《劝学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读曾国藩家书之感悟

    曾经有人这么评价曾国藩: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初读...

  • 人生只道是平常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人生只道是平常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01 既然是读《曾国藩家书》有感,那就先来讲讲手中这本《曾国藩家书》,这...

  •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本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

  • 治家

    读《曾国藩家书》治家篇其中一段文字很喜欢。 摘录如下“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这八个字,曰 考、宝、早、扫、书、蔬...

  • 曾国藩:好家风延续百世,好家教泽被万代

    曾国藩在治家方面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经常在信中告诫弟弟们要谨守家训,勤勉持家。从多篇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

网友评论

  • Lindsay語絮:全書已阅读拆解完:blush:
  • 阅悦生:喜欢曾国藩,学习修身治家!
    Lindsay語絮:@阅悦生 值得細細品讀,受益匪淺:blush:
  • 董超学: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blush:
    Lindsay語絮:@董超学 我是边讀邊拆書,感覺压力巨大,拆解這本書是一個挑戰:joy:
    董超学:嗯嗯,把它列入自己的读书计划列表里,感谢推荐:blush:
    Lindsay語絮:@董超学 藴含很多為人處世智慧、治學之道等,值得細細品读:blush:
  • LeeSooYoung:👏👏👏🤖🤖🤖👍👍👍
    Lindsay語絮:@李水脉 谢谢鼓励

本文标题:读《曾国藩家书》之感《治家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yk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