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我像往常一样在厨房忙碌。电话声响起,是孩子打来的,告诉我爸爸接到他了,他们准备回家。
我用愉快的语气说,好的,慢慢回来,妈妈在家等你们回来吃饭。
如果是一部电影,镜头在这里切换掉,那么,这很可能是一部温情脉脉的家庭剧。但很遗憾,孩子在挂电话前又多说了一句,妈妈,这次考试我没有考好,数学成绩对你来讲可能是个惊吓。
怒气在一瞬间开始在胸腔中升腾,但我勉强压制着,尽量平静地说,没关系,回来再说吧。
我不知道孩子在回家路上的心情怎么样,我只知道自己很不安宁。我首先在脑海里猜测了一下这个可能惊吓到我的分数可能会是多少,接着便开始分析原因,列出他近期成绩下滑的种种可能,打游戏?看电视?玩手机?上课没认真听讲?从来不复习.......我的手虽然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切着土豆丝,但心里却万马奔腾。
孩子进门后,换鞋,洗手,到厨房找我。我原想等晚饭过后再坐下来和他详细讨论考试成绩的事情。但最终还是没有忍住,象征性地拥抱了他一下后,便直接说,快去把考试的试卷拿来,给妈妈看一下。
小家伙虽然不大情愿,但还是嘟着嘴巴去书包里找试卷。几分钟后,他返身回来,若无其事地说找不到试卷,可能忘学校了。那一刻,我体内原本被压制着的怒气的巨龙,像突然找到出口一样,“咻咻咻”地直往外冲,拦都拦不住。
卷子又忘学校?你一天到晚丢三拉四的,什么时候把东西收拾整齐过?考试考砸了是什么原因你知道吗,你上课是不是又没认真听讲,玩手机啊!看电视啊!你说呀........
估计整栋楼的邻居都听到了一个女人声嘶的咆哮声。
孩子可怜巴巴地站在厨房门口,被那个手拿锅铲张牙舞爪的女人吓呆了。那一刻,估计他的心里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世界上真有驴精这样一个怪物,它一不小心躲进了妈妈的身体里,才导致妈妈这样大吼大叫......
多么熟悉的场景和情节,这不是在演戏,这是生活本身。这不是第一次,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孩子不练琴,会发火。孩子玩手机,会发火。孩子不听话,会发火。孩子做事拖拉,会发火......我哪里是个妈妈,我简直就是一座火山。
在很多育儿书籍中,专家都慷慨地向大众传授如何做一个好妈妈的知识,而我自己也梦想着做一个温柔与智慧并举的好妈妈。可为什么做不到呢?除了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太差外,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焦虑感在作梗。
我们不知道哪里有教育父母的学校,在如何做好父母这一科目上,我们没有修过学分。我们害怕孩子落后,害怕他不出色,为战胜对失败的恐惧,我们便本能地选择了以更严格和更高的标准对待他。
孩子成绩下降,我们担心他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内向不爱说话,我们担心他自信心不够。孩子不爱运动,我们担心他体质上不去。孩子不够自律,我们担心他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会影响到性格......每一种担心都像一粒回形针,他们手牵着手,环环相扣,结成长链,盘在父母们的心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孙云晓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父母都爱思考"如何做好父母”这件事情。连咪蒙自己都在文章中写道,看到儿子对下降的成绩不以为然时,恨不得给看过她育儿书的读者朋友们跪下来道歉。
看来在教育孩子方面,焦虑抓狂的不止我一个人,是一群人。
工作中的焦虑感,我们可以掌控,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及时调整。但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感,就特别难办,不但不容易找出问题,调整起来还非常难。
这似乎成了死循环。我们的焦虑,以过激的行为方式体现在了孩子身上,无所适从的孩子,只会更加惶恐,一个内心没有获得足够宁静和爱意的孩子,又如何能够做到优秀?
心理学家曾说过,我们表面上是不满意孩子,实际上是对自己不完美的不接纳。我们不断的“矫正”孩子,不过是希望在孩子身上修理我们自己做得不足的部分。
虽然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也是导致我们这些在门槛外拥挤推搡的家长们焦虑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坐以待毙,或者直接把自己和孩子逼向墙角。
其实,我们仍然有选择的余地和空间,是把家庭打造成孩子的避风港湾还是第二战场,主导权全在我们自己手里。回归本心,放低期望,把孩子的健康快乐放在首位,应该是每个妈妈的必然选择。
宁远在《当一个过得去的妈妈》中曾这样写道:我就做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用一个妈妈的天性来面对我的孩子,就像我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妈妈对我的那样,我的妈妈,他没有看过一本育儿书,但如今看来,她很多时候无意识地与我的相处,影响了我成了今天的我。
那现在,我的觉悟,就是要不断地修炼自己,自我提升。如果我没有做到,我不知应该如何让孩子做到,如果我做到了,我不需要让孩子去做到,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该怎么去做到。
但无论如何,做一座火山或者一头驴子,都不应该是一个好妈妈的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