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深度社会热点教育
田园泥土香教育理念:为何让学生减负不难?(上)

田园泥土香教育理念:为何让学生减负不难?(上)

作者: 田园泥土香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03-22 22:00 被阅读208次

    田园泥土香教育理念:为何让学生减负不难?(上)

     2018年的两会期间,“学生减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减负教育,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有一句话写的入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事实上,在每年全国两会上,我们的代表千“方”百“计”话教育,教育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其中教育“减负”更是话题的重点,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越“减”负,负担却越“减”越重?

    于是,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加负”怪现象。

    其实,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之后,几乎每隔几年,相关部门就会根据新形势出台相应减负政策。

    1964年、1978年、1988年、1994年、2000年、2004年、2010年……各种版本的“减负令”数不胜数。

    而在地方层面,各地多年来也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对在校时间、课后作业、考试、补课、休息和锻炼时间等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可是,现在我们的孩子们,生下来就开始“在兴趣班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或者“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然而,像这样只重视学习和智力开发,不重视其他能力和品质培养的不良后果,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将会逐渐显现——越来越厌学。

    曾几何时,在唐朝天宝年间,李白老师说过“蜀道难、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的教育,在给我们的学生“减负”的时候,出现了“减负”难、“减负”难、“减负”之难,难于上青天,“减负”为何比“上蜀道还要难”?

    教育,给学生“减负”,为何“越减越重”?

     据统计——

    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教育部门为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而颁布大约50次“金牌令”。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把“减负”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6月教育部向社会征集学生“减负”良策,这一征集令立即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关注;可是,时至今日,“减负”,我们的学生并不轻松,负担却越“减”越重?

    可是,这些“努力”不但无济于事,而且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还在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于是乎!

    公元2013年8月2日至6日,我们的《人民日报》在要闻版显著位置连续刊发“如何走出减负困局”系列报道,刊文大声疾呼: 为什么总也搬不动孩子身上的那座大山?

    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负担变成求知的快乐?

     为什么不能还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我们的《人民日报》只是试图以一连串的“减负之问”,引发人们对“减负困境”的关注与思索,而没有把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说出来。

    客观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普遍现象,深刻剖析了负担难以减轻的复杂原因,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如何走出减负困局、切实减轻学生压力的对策建议,表达了社会关切和群众诉求,因而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难道《人民日报》真的不知道个中原因吗?

    还是有其中无法言说的苦衷?

    如果仅仅停留在“关注与思索”的层面,而不把这层遮羞布扯下来,学生负担过重就只能永远成为中华民族之痛。

     今天,人们形容教育是“孩子苦,教师累,校长忙”;形容老师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形容孩子是一到五忙上学,六到七忙培优,每周七天无闲时”;这是教育的负担如泰山般深深的压在我们的“孩子、教师累、校长”身上的缘故。

    教育史上最严“减负令”,为何“唤醒”培训市场?

    不是吗?

     学生前方是寒假作业减负,后方就迈进了补习班!

     校外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为什么遍地开花?

    校外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为什么生意火爆?

     是谁给校外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真金白银?

    人们禁不住要问——

    为什么素质教育这个口号在94年就开始高喊还不落实?

    为什么“减负、减负、越减“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了呢?

    为什么政府“减负”金牌令在学校、家长面前却“屡战屡败”?

    为什么“减负”的金牌令已下达数10回书包一天比一天沉重?

    我们的学生“减负”真的是一道非常难解的多元方程题?

     我们的教育如何从根子上破解“减负”多元方程难题?

     我们的教育叩问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我们提出给学生“减负”:为何越“减”负担却越“重”?

     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第一篇 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减负,其实,早在40多年前的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国家就明确提出了给学生减。

    由此可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沉重一直为举世瞩目。学生每天在文山题海中云游,学生玩得太少,运动不够,睡眠严重不足,戴眼镜的越来越多,体质越来越差,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

    1988年5月,国家教委发布规定“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

    可为什么到现在,中小学生“减负”已经喊几十年,可孩子们的负担却越“减”越重?

     就这样,“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类的口号一直喊了几十年,各地出台的“减负令”更是多达上百项,可是,“减负”却成了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上的巨石,每天被推上山,然后又滚下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以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小学生的负担却越减越重。

    在2013年暑假即将结束之际,全国的小学生喜闻这样一个消息:教育部规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当然这仅仅是教育部在其官网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中的一项。

    事实上,教育部每年都总是习惯性地颁布《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可是结果呢?

    我们的教育部的“减负令”,被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培训班”给KO了!

    可为什么到现在,中小学生“减负”已经喊几十年,可孩子们的负担却越“减”越重?

     就这样,“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类的口号一直喊了几十年,各地出台的“减负令”更是多达上百项,可是,“减负”却成了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上的巨石,每天被推上山,然后又滚下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以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小学生的负担却越减越重。

    善良的人们不禁要问了:这是为什么啊!

     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1.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学校吗?

    如果说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学校,学校有学校的苦衷。

     小考、中考、高考,各种等级的考试,检验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就是升学率,高升学率是每个学校的必然追求,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生源及教职工的经济收入,学校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走入了“增加学习量──考出高分数──升入好学校”的“教育产业化”怪圈。

    所以,自从“教育产业化”后,我们的学校就像工厂一样,整个学校的教育开始被什么“及格率、合格率、优秀率、达标率、上线率”等各项考核所左右。

     升学率高,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就有保障,才能得到更多的财政补贴,学校领导的晋升、老师的奖金、职称评定都与升学率挂钩,升学率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利益息息相关。

    于是乎,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和老师想方设法地挖学生潜力,因而出现择学校、上重点班、全力以赴补课和全身心题海战术也变得“合情合理”了;此时此刻的家长也成为升学率的“邦凶”,这就是学生越“减负”身上担越“重”的原因。

    今天,我们能否说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学校吗?

    2.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老师吗?

    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老师吗? 对于减负的问题,我们的老师想给学生留作业吗?

     一位老师在留言谈到:“武老师,我是一名小学教师。读了您的文章,我似乎于迷茫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可是,现状很让我纠结。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老师和学校、家庭都不该将分数当作唯一标准去衡量他们的好与坏,应该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自由、健康地成长。可是,实在没办法啊!学校、社会用分数来衡量老师的好与坏,分数不太理想的还要被迫与“主课”拜拜,我们怎么办?来不及思考,来不及等待,只能一个劲儿的往前赶啊赶啊! 有时候,看到孩子们红扑扑的脸,心里很难过:多可怜的孩子啊! 可是,谁来救救我们!!”

    老师还说,“说句实话,我们也不想少留点家庭作业,这样老师的负担也轻点,

    可是,实在没办法啊!” “对于减负,我们的校长也经常强调减负,叫老师们少给学生留点作业。

    可是,如果学生考试没考好,这不,校长又要找我们谈话了,武老师面对考试的压力,不多留点作业行吗?”

    老师不留作业家长有意见,这是什么老师? 一点到负责任?其实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是对老师的无形压力,面对这种压力,老师就得多多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希望他们能够考出好成绩,也好给家长一个交代。

     关于老师的教学成绩,一个老师留言说:"读了武老师的文章,觉得很有共鸣。我一直自信的觉得自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师,而且我教过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我,因为我不会在课堂上对孩子们凶,不会布置孩子们觉得特别沉重的作业,每次的作业量都是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用孩子的视角跟他们沟通,孩子们都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不高兴的时候会找我谈心,可是我的教学成绩却不怎么样。朋友经常会劝我,光对孩子们好脾气是不行的,现在的大环境就是要成绩,你这样会让领导觉得你是个没有能力的老师,而且现在别的老师都逼得很紧,你要是对孩子太放松,他们就没有时间学你教的那一科,成绩怎么会好呢?虽然我会说无所谓,对得起良心就行,可是我的内心也是很矛盾的,我也想做一名成绩优秀的老师,可是总觉得能力有限,不知武老师能否指点一二。望不吝赐教,谢谢!"

     于是,我们的教育考试中燃烧着学生的青春与生命,从小学到高三,读书12年,我们的学生到底考了多少次?

    据2013年1月17日的“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报道“周考、月考、期末考、高考……从小学到高三,考试超过1000多次。”

    如此的考试,让我们的老师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快的提升自己呢?”

    正如,一个老师的留言——

     这10多年来,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的教育,为此却人为地制造出数千年来没有的数以百年人间悲剧——

    是我们的教育中的考试中的排名次,让我们的学生、孩子在一次次的失败失去自我!

     事实上,我们的老师不想减负吗?

     我们的老师也愿意减负,但是面对考试,面对分数,面对排名,面对升学率,“难减”能减下来吗?

    根本减就不下来!

    事实上,我们现在减负的口号,只是喊喊而已,如果考试升学制度不改革,减负只会越减越负;我们新学期的减负通知,只是“干打雷、不下雨”,只能成为一种形式,而这样的减负自然就变成增负了。

     今天,面对减负这样的口号,我们能否说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老师吗?

     3.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家长吗?

    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家长吗?

     现在如果说“减负难减”根源在家长,家长们肯定不会乐意,也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难道说“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就错了吗? 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吗?

     升学的压力大的不得了,所以,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好……”的观念,如果孩子们能上好的学校,遇到好的老师,即使作业多一点也是老师认真负责教学的表现,如果孩子们每天在放学后没有了作业,习惯于传统思模式的家长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老师不布置作业是好老师吗?

    学生不做作业还能叫学生吗?

    只有布置大量做作业的考试才是好老师,只有写大量做作业孩子才考上好大学;这是一部分家长的心愿!

     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家长吗?

    实际上,现在“减负难减”根源的的确确与家长的观念有关。

     由于,孩子们的“亚历山大”,往往出现厌学的倾向, 看一个母亲对于孩子厌学的留言——

    我们的老师,在负担的“亚历山大"面前,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于是,发出“教育别人家的孩子,我总看清问题,并且大多数都有效果,轮到自己就歇菜了”的声音——

     所以,只有家长认识到孩子“减负”的重要性,同时摒弃望子成龙的盲目攀比心理,经常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不送孩子去培训班学习,少布置学习任务,多参加体育活动,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重中之重也!

    这才是家长给孩子真正的“减负”!

     从上面分析来看,相比学校、老师等方面,家长给孩子“减负”才是真正的“减负”!

     4.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学生吗?

    据报道,现在的中小学生上学拉杆书包受追捧,小学生书包重达十斤, 每日上学变“旅行”。

    书包如此沉重,引无数小学生“折”了腰。“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这首由我国著名作家宋杨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儿歌《读书郎》,最能勾起人们对童年求学经历的回忆。

    如今的“小儿郎”还是要背着书包上学堂,而且书包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重。

    于是,很多学生厌学、逃学,其中一个学生留言“老师我现在是高一寄读生。半学期成绩很差。该不该回原校呢?”

    2013年1月18日,呼和浩特市一初中学生因成绩倒退,背着书包从11楼跳下。

    2013年1月23日,郑州一9岁女孩摸黑上学,翻越护栏追赶公交,被撞身亡。

    2013年01月24日《人民网-教育频道》报道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初一某“火箭班”学生强强,因为成绩单上他的期末考试排名从全年级的290多名落到了600多名跳楼身亡。

    2013年1月27日《羊城晚报》报道“母亲要看看成绩单,龙岗一高二男生跳楼死亡”…… 视频:小学生书包重达十斤 每日上学变“旅行” 这就是中国的学生学业“压力山大”所导致的人间教育悲剧,不仅高中生如此,现在连中小学生也是这样,就连 幼儿园的儿童也没有幸免,这还是教育吗?

    所以,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根本不在学生。

     5.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体制吗?

     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体制吗?

     国务院、教育部连年来颁布了几十道减负令,但是学生的负担一直难以从根本上减掉。

    分析深层的原因,不难看出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往往因为升学率的高低,而影响学校的声誉、社会评价还有生源。

    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也会以升学率的高低,决定各学校人、财、物的投入,以及对校长和教师的褒贬和惩罚。

    所有这些都是现行的考试和招生制度导致的,如果我们的中高考指挥棒不改,那么,减负也只能停留在“轰轰烈烈谈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形式上。

     正如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如今的应试绑架了教育,绑架了学校,绑架了学生,也绑架了家长。

     同时,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了应试教育的衍生物,他们掩盖了的原本应该属于孩子的空间。

     因此,课业减负势在必行。

    刘希平痛心疾首地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已严重妨碍了教育的发展。

    刘希平说,他经常收到学生匿名寄来的“血泪控诉”。

     谁曾料到,一张小学生的课程表背后会大有文章?

    某些学校一些课表被课程以及各种辅导班排满,孩子们每天要面对10小时,甚至是12小时的学习。更可笑的是,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准备了两张不同的课表:课程丰富有趣,学生能够早早下课的那张用来应付领导,而排满了课的那张,才是真正给孩子们的。(浙江教育厅长痛批:应试教育"绑架"了学生--人民网教育频道2010年8月27日)

    所以说,今天,我们说学生减负“难减”的根源在体制上,一点都不为过,只有我们的教育体制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解决学生的减负问题!

     既然如此你,那么,如何给我们的中小学生真正减负!?

    改革开放农村减负,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育启示?

     第二篇 农村减负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育启示?

     农村减负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育启示?

    学生减负,并不是不让学生学习,减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可是,现在的教育减负,越减负担越重要! 这是为什么? 我们回过头来先了解一下,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减负”的成功经验,就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让人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知道,“现在的教育减负,越减负担越重要”的原因之一!

     1.天天喊“以粮为纲”,为何农民吃不饱饭?

     现在我们可以想想在1958年的“大跃进”,在“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等“五风”之中,农村干部们天天喊:“以粮为纲”,“大干快上”,强迫农民到处围湖造田、乱伐林木造地,可是,到头来,那么为什么农民还是吃不饱饭?

    农民们每天都像牲口一样被皮鞭驱赶着到田地间劳动,整天汗流浃背地磨洋工。

    为了赶工期、赶任务,他们常常在漆黑的夜里也得装模做样地吆喝到深更半夜,一年到头连春节也不可休息一天。

    为了赶工期、赶任务,干部漠视群众疾苦,不顾群众死活,除对群众非法打斗扣粮罚款饿饭外,若是稍有“违纪”受罚,除了要被好好地修理皮肉筋骨外,有的农村还私设什么“法庭、牢房、劳改队、学习班”,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火烧、水淹,许多农民为此致伤、致残、发疯、死亡。 为了赶工期,有的地方开展什么“夜战、飞跑、满载、赤膊、牵线(即不管老幼妇弱一律挑担不准掉队)”五大运动。

    什么在冰天雪地时干活,还要求“男子赤膊化、女子汗衫化、大家赤脚化”。 就是大年初一也要“震天动地”,就是妇女、孕妇也不例外,所以,部分孕妇因劳动过度发生流产、早产和妇科疾病等情况非常的严重。 如此“吃苦耐劳”,我们创造出什么人间奇迹呢? 农民出勤不出力!

     2.农民为何出勤不出力?

    创造出——农民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人在心不在,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利;出勤不出力!

     创造出——见物就拿,见树就砍,见房就拆,见猪就杀,于是,自然灾害就泛滥。

     创造出——吹牛说假话的受表扬,得重用,能升官,实事求是说真话的被批判戴帽子!

     创造出——农民莫名其妙得了很多的“老腰疼、老腿疼、老头疼、老肚痛”等老字病号!

     创造出——农民长年累月汗流浃背的劳动,能干的农民都成了种田的窝囊废,只有公社党委书记一个人才是种田英雄。

    创造出——始终不能解决口粮问题,生产的粮食太少了,每餐捞到的一点点劣质杂食,不到过年,许多农民家里就没有一粒粮食了。

    农民家粮仓里的耗子都勒紧裤带仓皇奔逃了。

    农民每年约有半年时间靠什么来饲养自己呢?

    每顿饭只有家菜、野菜加政府发放极少量的“返销粮”做星星点灯来勉强维系辛劳奔波的生命。

     农民为何出勤不出力?

     因为,是吃大锅饭,自己不是土地的真正主人,所以,就出勤不出力。

     3.“包产到户”,为何能够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打倒“四人帮”以后,我国农村就解决两个问题——

    如何减轻农民极度繁重的劳动负担呢?

    如何减轻农民沉重的交“皇粮”负担呢?

    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死气沉沉的局面就一下子变得生气勃勃。

    他成功的要害在使农民感到利害切身,所以不劳政府督促,自然深耕细作。

     从此,他们每年在田地里劳动的时间平均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 ,有的平均不到原来十分之一 。

     党和政府并没有年年反复无休止地给农村干部下达减负命令,而是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因为根据当时那种粮食生产水平,农民即使不交一粒公粮,也完全不可能解决农民自己的吃饭问题。

    此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并没有一下子提高多少,但每年生产的粮食猛然比原来增加四、五成,甚至更多。

     农民不再埋怨政府征收的公粮太多,而是责怪收得太少,因而连年出现了“卖粮难”。 此后,尽管农村的田地不断减少,还有部分田地荒芜,我国吃饭的人口急增,农村的劳动力逐年减少,但我国的粮食仍然年年有余,农民“卖粮难”的问题长期存在。

    此后,尽管农村的田地面积不断减少,还有部分田地荒芜,我国吃饭的人口急增,农村的劳动力因为没有活儿干而不断流入城镇。但我国的粮食仍然年年有余。

    这是为什么?

    这是农村“包产到户”式的“耕者有其田”的威力与力量!

    4.农村“包产到户”,为什么农民彻底减负呢?

     农村“包产到户”,为什么能立竿见影地给农民彻底减负呢?

    关键在于:党和政府把种田的自主权还给了农民。

    从此,农民在保证完成上交任务的基础上,乡村干部对他们只有指导与建议的权利,没有任何干预甚至瞎指挥的权利。

     农民在承包的责任田地上想种什么、怎样种、种多少等问题完全自主决定。应该劳动的时季,农民知道抓住火候;是休息的时候,他们会尽情地玩乐;该引进科学技术了,他们也懂得量力而行、当机立断。

     这样,农民种田既自由安逸,又稳夺高产。

    乡村干部也无比轻松愉快,人员逐年减少。

    如果党和政府只是三令五申地给农村干部下达减负令,农民肯定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农业若没有改革后的坚实基础,当今中国的整个经济绝对还是死水一塘。

     我们看—— 人还是原来的人,地还是原来的地,为什么“包产到户”以后会出现“卖粮难”?

     因为“包产到户”能够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有人说,邓小平的“包产到户”让过去“老腰疼、老腿疼、老头疼、老肚痛”等老字病号都治好了,其实,过去哪些“老字病”,说白了,一般来说是“装”!

     哪个时候农民“装病”,某方面来说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在农村,只有“包产到户”,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才能农民彻底给农民真正“减负”!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让孩子知道为何学习?

    学习什么?

     何时学习?

     如何学习?

    让孩子知道,自己就是学习是真正主人!

    5.农村减负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育启示?

     孩子的“心田”如此“耕耘”,在教育的“田园”里,就会闻的教育的各种各样的芳香——“泥土香、耕耘香、播种香、汗水香、收获香、花草香、实果香”!

     为什么这样说呢? 实际上在儿童和成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两重天地—— 他可以将“天堂当作地狱”,也可以将“地狱当作天堂”;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的心灵中都有一个小殿堂:她可以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以成为天堂中的地狱。

     教育启示之一:主动学习是“甜”的,被动学习“苦”的

     对学习来说:主动学习是“甜”(快乐)的,被动学习“苦”(难受)的,这个道理谁都清楚、明白。 那就是,老师、父母越让孩子学,孩子就来一个越不学。

    表现在——

    (1)没有兴趣、不想学

     当他没有兴趣、不想学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条件再好、学习环境再舒服,学的时候他也是非常的痛苦、难受,越学习越不想学习,越来越厌学。

     (2)有了兴趣、偷着学

     当他有兴趣、想学的时候,学习条件再差、学习环境再劣,他会创造条件学,没有光,他会“凿壁偷光”、会“囊萤”、会“映雪”;为防止打瞌睡会用锥子锥自已的大腿、会将头发用绳子捆起来吊在梁上等,为的是自己要学习。

    (3)“条件虽差我想学,再苦再累心也甜”。

     这个问题,弥尔顿在他的《失乐园》中一句“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就说明了不快乐的其中的一些原因,如,我们熟悉的《天仙配》有这样一句词“寒窑虽破避寒,夫妻恩爱苦也甜”。

    对于想学习的学生来说,那就是“条件虽差我要学,再苦再累心也甜”。

    人的学习也是如此这般,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发生下面两种情况:

     对学习来说——

    A.被动学习是难受的——“要我学”!

    那就是,老师、父母越让他学,他越不学;表现在,当他没有兴趣、不想学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条件再好、学习环境再舒服,学的时候他也是非常的痛苦、难受。

    也就是说,当他(她)对某些科目缺乏兴趣、讨厌某个老师、或者某一段时间对学习提不起热情,其学习就没有劲头,越学越不想学,就来个厌学、逃学。

    而孩子在这种情况呢?完全是在消极地、被动地学,结果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不了,是“要我学习”的,这个时候你有在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他(她)来说都是无用的。

     “要学我”(要我“耕耘”)是不想学,不是自主地去学,而是别人让他去学,不想学也得学,不得不学,这种学是没有兴趣学,是没有追求学,因此智力因素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效率差,而且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

    我们知道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动力的源泉、“方法”是成功的钥匙。

     想想看,一个“要学我”的学生,他(她)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没有“快乐”的心态、再好的学习“方法”(钥匙)能打开成功的“大门”吗?

    如果孩子成为厌学的主人,一切的学都是被动的,你让他学,他偏不学,此时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痛苦,比受刑罚、下地狱还难受,学习成了真正的“不亦悲乎!”,学习犹地狱般痛苦。

     我们教育者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不带任何色彩强迫孩子学习,让孩子成为正真的学习的主人;否则,如果家长带有任何目的逼迫孩子学习,他将成为厌学的主人,是难受的教育。

     所以,只有“我要学”的教育,才是快乐的教育!

    B.主动学习是快乐的——“我要学”!

    那就是,老师、父母越不让他学,他越学;当他有兴趣、想学的时候,学习条件再差、学习环境再劣,他会创造条件学,没有光,他会“凿壁偷光”、会“囊萤”、会“映雪”;为防止打瞌睡会用锥子锥自已的大腿、会将头发用绳子捆起来吊在梁上等,为的是自己要学习。

    也就是说,当他(她)对某些科目很感兴趣、喜欢某个老师、或者某一段时间学习热情很高时,学习的劲头就很高、越学越想学。

    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习就非常积极主动,自然学习效率就比较高,是“我要学”的。

     我们看“我要学”(我要“耕耘”式的自主性学习)与“要我学”(要我“耕耘”式的被动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可见,学习态度制约了学习成绩提和高考绩的分数。

     “我要学”(我要“耕耘”)能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使观察力敏感、准确,使记忆能力准确而持久,使思维能力活跃,想像能力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我们都熟悉“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孙敬晚上刻苦学习为防止自已嗑睡,将头发用绳子捆起来吊在梁上,是谁让他这样做的?

    是他自已,你让他发悬梁,他给你急不要紧,告你上法庭虏待罪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什么?是他一时想不开,你就是打120也来不及。

    此刻,你将罪加一等,岂不是犯了故意杀人罪,你花钱请律师也说不清。

     据媒体报道,现在为什么有哪么多小朋友用红领巾结束自已生命,难道是一时的想不开吗?

    他们认为学习特别苦,宁愿下地狱也不想学习。

     是谁让苏秦用锥子锥自已的大腿?

    是他自已呀,别人哪个敢,找死呀,他锥自已和孙敬的发悬梁目的是一样:提精神、愤读书、我要学、自我教、自我育。

     一句话,那就是—— 只有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他高兴学,就快乐、就开心,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你不让他学,他非要学,有时还偷着学!学习就是一种亨受、一种快乐,学成了真正的“不亦说乎?”学习犹如天堂般美妙。

     “我要学”,就是我要“耕耘”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工作才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这样的学习,难道不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减负教育所要求的吗?

     “我要学”教育,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这是教育的最育境界,所以“我要学”是快乐的教育!

     不过,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根本谈不上自我教育,应试教育是让学生“要我考”的教育,这样的是痛苦的。

     C.“减负”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人的学习也是如此这般: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发生下面两种情况: 首先是当他(她)对某些科目很感兴趣、喜欢某个老师、或者某一段时间学习热情很高时,学习的劲头就很高、越学越想学。

    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习就非常积极主动,自然学习效率就比较高,是“我要学”的。

     我们教育者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不带任何色彩强迫孩子学习,让孩子成为正真的学习的主人;否则,如果家长带有任何目的逼迫孩子学习,他将成为厌学的主人。

     如果孩子成为厌学的主人,一切的学都是被动的,你让他学,他偏不学,此时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痛苦,比受刑罚、下地狱还难受,学习成了真正的“不亦悲乎!”学习犹地狱般痛苦。

    只有我要“耕耘”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工作才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这样的学习,难道不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

    减负教育所要求的吗?

    自我教育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教育的最育境界。

     现在我们的教育如何?

     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战鼓早已打响,减负的呼喊惊天动地,然而我军仍岿然不动。

     如此,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人类的“我要学”的“道自传之”的教育,变成了“要我学”、“叫我学”、“逼我学”,我偏不给你学,我给你来一个厌学、逃学和弃学,看你能奈我如何?

    这还是人类的教育吗?

    教育启示之二:学习就是“耕耘”自己“心田”的教育

    作为教育本不应该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分,只有“人的教育”和“非人的教育”之别。

     “人的教育”就是知其“心田”的教育,学生“耕耘”自己“心田”的教育。

    这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不用父母“摧促”的教育,不用老师“逼迫”的教育。

     我要“耕耘”式的自主性学习教育,就是学生“耕耘”自己“心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人人成材的教育理念。

    学生“耕耘”自己“心田”的教育理念,其实,就是农民“包产到户”式的“耕者有其田”农村政策!

    一句话,我们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学习就是“耕耘”自己“心田”的教育理念!

    教育启示之三:每个人的思想,就像一块田地。

    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领域,就像一块田地。 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种好这块田园。

     农谚有“高地芝麻洼地稻,沙土地上花生,黄岗坡上红薯,不高不低种黄豆”说法,也就是说“高的田地种芝麻,低的田地种水稻,含沙土适合花生,红薯适合黄岗坡土壤,黄豆播种在不高不低种土地上。”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读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生,当科研人员,从事文学、医学、艺术等方面工作。

     有的学生成绩一般,读职专,学技术,当工人,当技术工人,当技术尖子,当白领,当高级白领等。

    有的还可以学经商,当商人,干好了,就能够当老板,当企业家,当总经理,当董事长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只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各方面都可以获得美好的前途。

    学生就象一块“田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不种就荒芜,光长野草不长苗。

     学生就象一块“田园”,不是一张张可以随意涂画的“白纸”、也不是一个个能够随便灌输的“容器”、更不是一块块任意开恳的“土地”,而是一个个看得见、摸不着的鲜活的“心田”。

    教育者在孩子的“心田”里播种什么,就会发什么芽,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学科来说,教育者还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什么是自己“必学、选学与补学”的教育理念 !

    教育启示之四:学习知识什么是自己“必学、选学与补学”

     教育者还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什么是自己“必学、选学与补学”的教育理念 !

    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什么是自己“必学、选学与补学”的教育理念,如今,全国的各种补习班的遍地开花,泛滥成灾,和教科书内容深度太大也有一定关系。

    当看了很多教育书籍和各国的教育制度和现状,感觉我们的教科书的难度不是应该加大,而是应该降低。

    我们国家的教科书本来就比国外教材深2——3年,教材改革后,教材内容不是简单了,而是更难了。

    层出不穷的数学题,尤其是,奥数,有些教师和教育专家自己都不会,却把这个皮球踢给孩子和家长,美其名曰,开发智力。

     所以说教育中人的学习“内容”、所学的“方式”也不能完全相同,应当有先后之分、主次之别,这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应当分门别类去教、去习。对于一个人来说应当分为“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和“补学内容”。

    即然如此,那么,什么应该是一个人的“必学课程”?

    “选学课程”?“现学、补学课程”呢?

     所谓一个人的“必学课程”,那就是说,教学或学习的内容有的是必须掌握的,例如人的“行为规范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法规教育”等。

     “选学课程”则是根据人的差异,是指有的可学、也可不学或暂时不学。

    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一生要解决的、所面对的问题在“学生阶段”全部学完。

    因此,无论谁都应“选学”一些知识,也都会在以后的工作或生活中去“补学”打一些基础知识。

     “现学、补学课程”有的则是在工作或生活的过程中去现学、补学。

    在这里,我们千万不要小看“现学”这门功课,当一个人,一旦立下某一领域的“志”,并向该“行”业进军,他和她将会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

    日本“神话”的缔造者本田宗一朗就是这样的“牛”人。

    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可是,他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这是,我要学习的结果,正如钱伟长,在一次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哪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发现很多东西我还不懂,需要,我就学。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是在于刻苦和努力。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

    所以,教育,就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必学、选学与补学”,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分“必学、选学和补学”。

    学什么?

    怎么学?

    何时学?

    在哪学?

    学多长时间?

    也就是说,教学或学习的内容有的是必须掌握的,有的可学也可不学,或暂时不学,有的则是在工作或生活的过程中去现学或补学。

    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有“必学、选学和补学”以后,我们才能对教育方法与类型进行很好的规范。哪些是有些人必学的,哪些是所有人必学的,哪些是在某一阶段必学的,如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或老年时期必学(必须掌握、运用或执行)的,我们都应该明确。

    对于“专业知识”,非专业的人或对有些不一定能用上的知识,我们只要求人们“选学”,这是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和智力”的。

    那种知识“越多越好”,读书“破万卷”的强行灌输方式是存在“负效应”的,即并非绝对有益处。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说“我们企业需要有真正技能的人才,不一定要求那么高学历。

    现在不少毕业生,考不上研究生就复读,毕业一年也不去找工作。

    这是一种浪费,是对生命的浪费。

    有人中学毕业后上了两年中专,七年收入了80万。

    他当年同学上了大学、硕士,还在读书,花掉了15万。

    2014年春节,江阴城乡联动招聘会上,682家企业有35000个岗位虚席以待,而前来求职的人仅约10000名。目前国内应届中学生90%上大学,仅10%上技校。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到一线工作,或者到了一线也稳定不下来,工作耐受力差、期望值过高,造成了整体大学生就业困难而普工、技工严重不足的局面。”(中科院院士: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大专没区别 发布时间: 2014-03-09)

     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必学、选学与补学”教育理念!

     以至于,我们的大学生“用非所学、学非所用”!

    以至于,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以后,还要回炉技术学校!

    我们一般人的传统观念上好像自己的子女必须要接受高等教育。

    德国仅有约20%的学生进入大学,80%的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

    常言说“一招鲜,吃遍天下”“样样通,样样松”,教育就要重点突破,就要扬长避短、扬长带短,不能扬长补短、更不抑强(长)扶弱(短),这是教育的规律。

    谁与其争锋,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现在我们的教育,错哪里?

     现在我们的教育,错就错在让学生“要我学”上,学生越学越不想学!

    现在我们的考试,错哪里?

    现在我们的考试,错就错在让学生“要我考”上,学生越考越不想考!!

     如果让学生“我要学”,越学越“想学”! 如果让学生“我要考”,越考越“想考”!

     这是孩子的“天性”!!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可是,今天我们的教育,却无视了孩子的“我要学”、“我要考”的“天性”,让孩子“择什么校”?

    让孩子“择什么师”?“择”来“择”去,“择”出个“异地高考”,难道说不可悲吗?

    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厌学”?

    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校教育是“育分不育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分数”这条“尺”,不看“特长”这点“寸”。

    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田园泥土香教育理念:为何让学生减负不难?(上)

    附录——

    第三篇  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四篇  教育的是工业?还是农业?

    第五篇  田园泥土香教育理念:为何让学生减负不难?

    (注 《田园泥土香教育理念:为何让学生减负不难?》一文,2014年3月9日,为中国教育人博客【聚焦两会】征文,今天重新修改于【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易谬:社会结构,时代变化,思想潮流,究其根源不应该在责任上去讨论,而应从历史,变化,发展的角度去探索,这样得出的结论或许更有助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田园泥土香教育:@易谬 谢谢您的支持与精彩的评论。
      • 树人教育ABC:每个人的思想,就像一块田地。
        就是看教育者如何播种!
      • 教育的名义: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领域,就像一块田地。 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种好这块田园。

        农谚有“高地芝麻洼地稻,沙土地上花生,黄岗坡上红薯,不高不低种黄豆”说法,也就是说“高的田地种芝麻,低的田地种水稻,含沙土适合花生,红薯适合黄岗坡土壤,黄豆播种在不高不低种土地上。”

      本文标题:田园泥土香教育理念:为何让学生减负不难?(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zk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