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在女儿的推荐下,我看了一档真人秀节目——《再见爱人》。其中某位女嘉宾极度没安全感,经常不顾镜头也不顾身边的朋友在丈夫面前无理取闹。当她平静下来,她又像只小可怜,将一切过错归结为自己的原生家庭,比如她父亲去世的时候,母亲让她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
观察室的沈老师是复旦大学社会学老师,她直言女嘉宾将一切过错归因过去,这种行为正是遭受弗洛伊德关于原生家庭学说的毒害。实际上,哲学家阿德勒还有一个截然相反的学说——目的论。
沈老师的点评让人如醍醐灌顶。什么是阿德勒的目的论?《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对此做了简单而通俗的诠释。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日本作家古贺史健编著的哲学著作,于2013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采取了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围绕“人是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一问题展开了简单却深刻的讨论。“哲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青年”解释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获得幸福,又如何鼓起被讨厌的勇气去面对他人。
“所谓自由,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阿德勒先生指出,如果想要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不用刻意疏远他人,只需保持一定距离。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无需自卑,而是解开自卑情结,敞开心扉,积极参与,不为逃避找借口。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和他人,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做真实的自我,要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自己赋予自己的人生意义,把聚光灯打在自己的身上,活在当下。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你的行动,思想都应该在你自己身上形成闭环”,希望大家一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摘录书中的一段对话如下:
哲人:某人想写作,但他一直没有动笔,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青年:……他的心情我非常了解。
哲人:假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所谓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去投稿应征,那就不会有所发展。
青年:梦也许会破灭啊!
哲人:但那又怎样呢?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青年:……太严厉了。先生的哲学太严厉了!
哲人:或许是烈性药。
青年:的确是烈性药!
哲人:但是,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虽然可能是很严厉的道理,但也很简单。
青年: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严厉不是这个意思!听了先生您的话,会让人产生“精神创伤不存在,与环境也没有关系;一切都是自身出了问题,你的不幸全都因为你自己不好”之类的想法,感觉就像之前的自己被定了罪一般!
哲人:不,不是定罪。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青年:您是说我的人生决定于此时此刻。我可能明白了我拖延的原因,不想去做是怕做了的自己没有办法完美完成要求,其实是对自己另一个方向上的要求过高,对自己的期许太大,一般来说对自己期许大的人行动力应该很强,但是拖延让我一直不去做这件事情,我就没有了失败的机会,哪怕做不成就只怪自己是因为拖延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