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从来不易,生活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更是人艰不拆。人人都想雁过留名,人过留声,所以陷在功名利禄四堵墙里,人人都在里面伤。
如果按照这种人生逻辑,人生便坠入了一个上了发条的永动机链条上,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永无宁日。因为,人生的追求和能做的事情,真的是无限的。你有进取心,那么,就有无数的目标和成就在等着你去书写。
人人都可以有一长串必做清单,等着你去实现。现代城市里的社会规范越来越多,把人的身心和行为也越来越限制在一个个个体的笼子里。这个笼子,有形的是你的房子和家庭生活圈,无形的是走到哪里都有各种规范在等着你,直到你最后变成大城市化生活中的一粒尘埃。
在这种内外的压力负担下,不堪其负的身心健康就成了社会问题。城市里各种励志故事不断涌现,心灵鸡汤一波波,但是大众心理焦虑却越来越严重。因为,我们在城市的生态里,你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互为因果,只要你自己不想办法抽身,随波逐流,你就永远无法安放自己活泼泼的身心。
与其如此,我们还可以尝试学会做自己的朋友,对自己好点,向内修行,感知和接受现在的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缺憾,推及家人,推及朋友。
Instead, we can turn towards ourselves, extending the gifts of more merciful appreciation for every aspect of who we are, exactly as we are. All of it. Here. Now. Perfectly imperfect. Imperfectly perfect.
2
中外各国的文化,集体主义的和个人主义的,有一个共同点:鼓励人生自我奋斗。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变成最好的自己。
如果想解决身心安放的问题,我们需要在争取每天做最好的自己的同时,需要首先有智慧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完整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如何接受这样一个带有缺憾的自己成为最完美的。不是比自己变得更完美,用一系列目标杠杆去抬高自己,而是从心底里感知到自己现在已经呈现的完美。
我们可以用眼睛看世界,用心感知,可以流泪,可以接受别人的轻蔑和别人的拒绝。被放逐,感染疾病,被边缘化,心底的痛,被别人评判的敏感,等等,实际上都可以变成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我们心痛和受伤的地方去思考与日常生活轨道不一样的地方,从而提高我们的共情能力。(empathy capacity)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受家人的不完美,才能有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人表面上对自己严苛,要求自己完美,对待周围的人也会一样严苛。因为他是在用自己完美的标准尺子在去作为评判标准。符合标准的是对的,就感觉舒服;不符合的,就感觉不协调,虽然可能不说,但会心里不舒服。心里不舒服了,时间长了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别人不是傻子,你有标准,我还看不惯你呢!如此下去,关系必然变僵。即使孩子摄于你的权威,不敢反抗或者反抗无效被镇压,但是报复的事情在后面,这也是因果循环。
3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单位里那些人缘好的,往往不是那些严格自律到完美的人,不是那些不出任何差错的人,往往是那些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人。也就是说,时不时犯个小错,惹个笑话成为茶余饭后谈资,能被同事用来开涮嘲讽的人,这些人往往人缘不错。
这个现象说明,人们不喜欢完美到极致的人,虽然话不由衷,表面恭维。通过把自己脆弱、软弱、不足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周围的人才认识到你是一个真实的人。为什么有时候透露自己的一桩糗事更能够拉近两个人的关系?就是你用告知对方自己不愿启齿的糗事,等于告知了自己的秘密,对方也愿意敞开心扉作为交换,关系就近乎了。
动物天生就有这样的外交本领。对于自己相信的主人,可以匍匐着地,也可以把自己最脆弱的肚皮朝向你,让你给挠痒痒。表示动物对你相信,不对你设防。你在接受了动物的这种脆弱性展示的信任之后,你会不由自主慢慢喜欢上这个相信你的家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接受生活的缺憾,可以让我们能够立足当下放下负担重新出发。认识到这一点,可以给我们带来释放和心底的宁静:现实的模子把我们塑造成不认识的自己,碎片的、缺陷的、不足的、失败的,然后周围的人和事用我们平时展现出来的这套模子来认知我们。长此以往,我们忘了初心,变成了现代化大链条上的机器,变成了不认识的自己。整天战战兢兢,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不足以成功,担心做事出错让别人误解我们。如此循环往复,越陷越深。
跳出这个循环的办法,就是修炼打破这种自我评判的思维路径,用无条件的接受自我,接受现在,用感激和慈悲之心善待现在的自己,尝试做自己的良师益友。
4
如何与自己做朋友?
当我想到与自己做朋友的时候,可以推荐练习放松的经历,一种缓慢而且坚定地打开心怀,对自己无条件的爱。我们可以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心脏的律动、器官的节律、细胞的盛衰、气血的运行、呼吸的变化,我们需要对自己在意点、细心点,用兴趣和好奇心去对待身体和周围的每一点波动。
我们可以喜欢上自己的独特的怪癖、异质和异常,不要因为自卑掩藏自己的缺陷,以慈悲之心和敏感去对待这些挑战。我们也可以练习接受而不是蔑视这些异常,与自己做朋友而不是仇视。我们可以保持我们自己成为我们所想成为的样子,可以像我们曾经的样子,就像我们刚出生时我们是属于自然的,是统一的,没有分成真我和套子里的假我。
有一种尝试与自己的交朋友的方法,就是尝试去探索和认识把我们自己当作一个新生的婴儿。当婴儿出生的时候,周围自然当中如此多的神奇呈现在我们眼前。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如果我们能够对待我们自己以赤子之心感激周围,感激自然,感激任何人的帮助,给与自己无条件的柔和,珍视每一天新生的太阳,我们就可以感知到每天一个新生的自己。保持这种赤子之心,一点也没有让我们显得幼稚。它可以把我们的呼吸和注意力,从我们现实中暂时带离,当然也会从烦恼中带离。
如果我们能够把我们隐藏的弱点和敏感作为一个找到初心的丰富信息资源,找到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想做的、想成为的、想对自己好点的,然后给予自己慈悲的关爱,我们就可以锻造出一种可以给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福祉的长久对自我的友谊,从而波及到我们周围所能触及到的一切。
有一个说法,不爱自己就不会爱别人。要想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想拥有更好的生活,想变成更好的自己,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需要找到自己的真正初心所在,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然后切实做去,只管耕耘,莫问收获。最后,你也会在成为自己的朋友的同时,收获你自己想要的世界。
It is commonly said that you cannot love others until you love yourself. The experience of love being unavailable to those who do not first love themselves – giving, receiving, embodying – is in truth more likely a matter of degree. But in the big picture of life, why not be available to share love to the greatest degree possible? Hence, learning and leaning into the opportunity to offer love’s key ingredients – compassion, kindness, and appreciation – to ourselves is a highly worthwhile focus for learning how to be with others. The committed practice of unconditional self-befriending is the formative ground for the qualities and capacities we will bring to all our circles of relationships, to living out our life in all its manifestations and moments, and to our ability to offer ourselves fully to truly loving the worl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