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节,想必外面的月亮是格外的圆,而我却在电脑前视而不见。过节,对于我这个年过三十的人来说,其实没什么。我也没有特别思念谁,也没有觉得节日会给我带来多少快乐。因为宝宝突然的咳嗽,医生模棱两可的回应,多少让我有些压抑。
事情还要从七天前说起。原本计划中秋节三天假,再加上自己另请一天假,总共四天带着孩子和岳父岳母去一趟北京。北京,对父辈的人来说有种特殊的意义,因为毛爷爷是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岳父岳母一辈子省吃俭用,都没出过省,更别提坐高铁了。这个计划我们也是拖拉了很久,总算是下定决心把行程安排好了。去北京订的是四个软卧,回来订的是四个高铁,也就是想让他们尝试下不一样的服务。我们以为,一切都会按照我们预料的那样。
突如其来的咳嗽让这一切都打乱了。晚上咳嗽,本来想像往常一样去楼下药店买点儿童的止咳药吃,基于以往的教训,怕药不对症拖延了病情,于是决定直奔某著名三甲医院。我以为最多就是个什么感冒病毒或者炎症感染,周六早上九点到达医院,只有儿科急诊。周六的医生比较少,人也比较多,我们足足等了三个小时才看到医生。医生用听诊器认真听了几个地方,就说要做雾化。我问要做几次,医生皱着眉说,不好说,先打两天再挂个号看看,不行还得打针。我一听,这不是很严重么。也只能这样,先做雾化了。
生病第二天,接到酒店的电话,说我们订的房间那几天会停水,没有热水,建议我们改到其他地方。头疼,又怕被套路,打电话多方求证,发现属实。没办法,只能换到另外一个交通不是那么便利的分店。
生病第三天。雾化做完了。早上挂了个儿科普号,医生也是用听诊器听了,诊断为哮喘性支气管炎。我自行百度了下,有点麻烦。医生二话没说,开了几天的雾化和点滴,然后就让你去缴费。结果,当时没问医生是开的几天的药,护士看单子打针的时候都懵逼了,有些药付钱了护士说带回来下次再打。于是打了点滴,做了雾化。
生病第四天。和老婆一起仔细研究了下医生开的药。费了老大劲才把医生开的单子整明白,原来医生开了四天的药。下一次的药方和前一次一样,后面两次把消炎的药去掉了。所谓雾化的药就两个作用,扩张支气管和增强抵抗力。点滴里配的药就是抗病毒(干扰素)和消炎。我们基本明白了,就再打一针,做一次雾化。
生病第五天。心里越来越没谱,让我爸从老家赶过来了,然后挂了个下午的专家号。俗话说得好,好事不会一起来,坏事会一个接着一个。之前我让我爸挂的那个专家号只看小儿遗传方面的疾病,让我们换个医生看。挂了这么多次号,还是头一次弄错,只能算长记性了吧。没办法,我爸又挂了个儿科普号。又等了很一阵,医生说还得做雾化,然后又新开了五天的雾化。我接到我爸电话,说号挂错了,心里真是又恨又气,都没心思上班了。然后就试试在网上挂专家号,找了一圈都没号了。后来在自己的公众号了,挂了另外一个三甲医院儿科呼吸科的专家号,然后让老婆赶紧带着他们去看那个专家号。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虽然还是有点齁,但是没那么严重了。不过还是开了几天雾化,还推荐购买抗过敏的鼻炎用药。我想,诊断结果都差不多,都得做雾化,就回到之前离家近的那家做了雾化,晚上回到家已经七点了。晚上去药店买了希舒美(辉瑞出的阿奇霉素)和抗过敏的鼻炎药,给药房技师看了下医生的单子,都是药效很重的处方药,激素类,心里咯噔一下。
生病第六天。跑到药房买了听诊器,自己听,是有些轰轰的呼吸杂音。又做了一天雾化。心里不踏实啊,感觉做了雾化并没有什么效果。虽然我明知雾化只能扩张支气管,让痰尽快排出,我还是不知道就这样还得持续多久,是否会给孩子带了别的什么副作用。晚上,睡不着,就去看看《育儿百科》里是否有相关内容。看到关于“化痰”那几节时,我才意识到,也许医生也不一定对。书中介绍,就像不能把易出汗的症状作为一种疾病一样,也不能把齁做为一种病。如果孩子没有发烧、精神状态良好、能吃能喝能睡,就不要把这种齁的症状当做是一种病,虽然你去医院,医生基本都会诊断为“哮喘”。我不尽信书,但我个人觉得书中提到的观点还是有点道理的。也许有人的支气管粘液分泌旺盛,你病毒消炎都已经用了,还是一样的症状,就先观察吧。
放假三天,前两天在家陪娃,也希望她能尽快好起来。偶尔带她出去呼吸下新鲜空气,开开心心地玩耍。为了不取消行程,我们将行程推迟到国庆节了。这么多年,我还没国庆出去玩过。当然,这样的变化也导致我们出游的成本大幅上升,光火车票退票再买票,酒店预定就需要多支出两千多了。人算不如天算,此话真是不假。也许,不完美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还是坦然面对吧。
中秋佳节已过,我们期待国庆节出游顺顺利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