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八佾篇每事多问多确认

论语八佾篇每事多问多确认

作者: FrancisTsai | 来源:发表于2023-09-24 06:30 被阅读0次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翻译:
    孔子进入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向人请教。有人就说了:“谁说那个鄹(zōu)邑大夫的儿子熟知礼节?进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向人打听。”孔子听人说了这个话,回答说:“这正是因为知礼节呀。”

    华杉:

    以前知道,但是并没有进过太庙,见到实物和实情,要一件一件确认。儒家讲戒慎恐惧——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警醒戒备有自己没见过的,担心有自己没听说过的。

    我们在管理上常说:“不要信任,要确认!”你别认为啥事你都知道了,要确认一次,是否无误。你不要认为某事我已经交待给某人了,要确认三次,交待的时候要他或她确认是否明白任务,中途确认一下办得怎么样了,最后再确认一次结果达成了没有,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谦虚谨慎,恭敬严肃,每事多问别人。

    有学者对这一段也有不同解释。因为上文一直说鲁国大夫僭礼。孔子认为太庙中也多有僭越之物、僭越之礼,所以孔子的“每事问”,实际上是一种暗讽——这是你该有的吗?你配吗?
    这个解释,我认为不合适,那不是三家的家庙,是周公的庙,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人,能进到周公的太庙,我想他是恭敬激动的。而且周公的庙里,不存在僭越问题。周公本身就拟于天子,是成王赐他天子礼仪。
    读古人的书,他就那两三句话,一切语境背景,要读者自己还原,所以常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解释。我们怎么知道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是孔子的原意呢?事实上永远不可能“知道”,除非孔子穿越过来给你标准答案。
    所以儒家讲读书的原则——“切己体察”——就至关重要,你要放自己身上想,自己有没有体会,有没有共鸣,有没有教益,有没有进步。以这个原则考量,上面两种解释,哪个对我们有教益就清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八佾篇每事多问多确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sf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