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创作哲思想法
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三十八天

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三十八天

作者: 凌云之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8-16 21:54 被阅读6次

    《论语.八佾篇》第十四章: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解析:

    鄹人之子:鄹(zōu),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孔子的父亲做过鄹大夫,所以这里称为鄹人。鄹人之子,指的就是孔子。

    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事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人。”

    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嘛。”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没有想好问题就提问的都是耍 .流.氓!》在文中有讨论过该如何向人提问,也曾经在读《传习录》时又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的力量!走近先贤王阳明之九十》,在文章中我也细细的论述了一番在生活中被人提问和向人提问能获得的好处。

    今天读到这一章时,我才发现自己在理解关于提问这个事情的角度上还漏掉了一个视角,就是大众的视角。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世间不是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是跟我们自己一样的,就好比在面对提问这个事情上,不同的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在被人提问的时候,会显得很豁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很乐于向人传递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有些人,在被人提问的时候,则会显得很不耐烦,不愿意多做解释,要么随意敷衍两句,要么直接避而不谈,不愿意多做沟通。

    同样,有些人在看见别人经常问问题的时候,会表示欣赏,能够看见对方的谦虚好学。

    有些人在看见别人经常问这问那,则表示讨厌,甚至觉得对方很傻,什么都要问。

    为什么同样的举动在不同人的眼里的意义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其实这源于个人的认知模型。

    小时候就被大人教,小孩子不懂就问。读书时老师也会说,不懂的要及时提问。参加工作后,作为新人时,上级和前辈也会叮嘱,有什么不懂的多问。

    另一方面,孔子也还有一句话叫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流传,在意识形态上会让一些人曲解的认为,向人求问是一件羞耻的事,为了学习没办法才要这样去做。

    所以,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就会形成一个意识:问问题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人干的事,如果知道了就不要再问了。反过来理解就是总是问问题的人就是什么都不会,需要别人教的人。如果别人都不问,就你问,就证明你没有别人懂得多,是件可耻的事。

    于是,自尊心作祟,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懂得多,那样仿佛会显得自己比别人蠢一些,久而久之,就算不知道,宁愿自己闷着不说慢慢想,就算想不出来也不愿意去问别人了,因为他们觉得至少别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会认为自己蠢。

    既然自己有这样的心理,在看待别人的时候同样也是如此以为,认为那些总是问东问西的人就是傻,而且还傻得让别人都知道。

    建立在这样的认知上的人,自然就觉得向人发问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不是自己真的不懂,不是真的逼于无奈,就不会向人询问。

    毫无疑问,孔子就是遇上了这样的一些人,看着他问这又问那,于是乎,就认为他其实什么都不懂,也就有了那句:“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其实生活中,有这样想法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自己不会愿意多问,同时也觉得那些总是问人的人很没用。

    然而,我想建议的是,大家不妨换个思维,甚至换个理解的方式。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好问则裕”这个道理,如果你知道,请你深刻理解并践行。

    一个人乐于提问,证明他还有好奇心,还愿意学习,事实上未知的世界永远向那些始终保持着好奇心,愿意探寻的人开放机会和可能。

    一个人善于提问,才能从各种渠道获得自己想要的资讯,才能更有助于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世界、认知生活、也才能更加透彻的认知事物的本质。

    一个人敢于提问,才有可能获得别人的解答反馈,才有可能触动沟通的契机,打开希望之门。

    一个人问问题的意愿和能力越强,就越能够博取众家之长。一个人能够随时带着询问意识,证明他的思维随时都在运转,不断的在接收信息并思考处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这样的人无时无刻不是在学习。

    孔子正是这样的一种人。

    在他的思想意识里,提问是一种学习的手段,所以他才会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问及自己不知道的领域,每个人都是可以学习的对象。

    在他的意识里,提问是一种尊重和沟通,所以才有了上面的回答:“是礼也。”

    俗话说“入乡问俗,入门问讳”,去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要先问清楚当地的风俗,以免有冲撞。去到别人家里面,要先了解别人家有些什么习惯和忌讳,不避免惹了不必要的误会。

    孔子去到太庙,即使他自己熟知周礼,他仍然觉得自己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有什么疏漏,因为在他的心里认为,那些每天都在太庙里执行祭祀工作的人一定非常熟悉和了解各种各样的祭祀礼节,向每个人询问一下,有助于自己更加了解和熟悉,也能个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记忆。

    这可以说是一种极其谦逊的态度,也是他对太庙里的人的尊重和信任,所以,诚意的求问“是礼也。”

    “之乎者也”虽然是来自于点点滴滴的碎碎念,但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片段拼凑出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日常,观人于微,识人于细,夫子们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都在教育着我们,可谓润物细无声啊!

    好好学习,明天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三十八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nf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