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空谷足音中国传统文化
脱口秀也逗乐,为什么不能称为单口相声?

脱口秀也逗乐,为什么不能称为单口相声?

作者: 费蜡斋 | 来源:发表于2018-01-27 00:08 被阅读105次

    今天跟大家说说相声。

    相声是一门综合艺术,讲究“说学逗唱”四门功课。

    这句话经常被说相声的作为开场白,所以广为流传、耳熟能详。

    因此,懂不懂相声的人都会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相声的四门功课“说学逗唱”都有什么呀?

    别发愣了,答案就在提问里。这属于送分题。

    说,主要是绕口令、贯口,还包括猜谜语、对对子、短笑话、俏皮话、反正话、颠倒话等。

    贯口,是指有节奏的大段说辞,讲究一气呵成、一贯到底,吐字清晰、节奏感强。《报菜名》、《地理图》并称“两大贯儿”。

    李伯祥最擅长贯口,他的表演几乎从头贯到尾,简直是由大量小贯儿组成。

    学,包括杂学唱、模拟方言、人声、货声以及男女老幼、风俗礼仪。

    其中杂学唱包括模拟地方戏剧、说唱曲艺、流行歌曲等,这些都是独立的表演形式,有专业演员表演,因此相声演员只能叫“学”。

    侯宝林擅长杂学唱,各种戏剧惟妙惟肖,各地方言无所不通,这方面的相声段子也多。

    逗,是相声之所以成为相声的核心功夫,能单口、能捧能逗能腻缝儿、能表演双簧的前脸和后身儿。

    唱,特指太平歌词和开场小唱。开场小唱是唱什么都行,就是兜揽人气、聚集注意力的方法。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儿”,也就是说太平歌词没有其他专业演员作为单独艺术形式来表演。对比杂学唱里的学唱曲艺,就容易理解了。

    “说学逗唱”既是相声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内容,更是相声演员基本功训练的课题。因为后者,所以被称为“四门功课”。

    相声的主要表演形式是“说”,所以才叫“说相声”嘛。“说”是统领全局,“学、逗、唱”都离不开说的铺垫,或者说都是为“说”服务。

    而相声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核心还在于“逗”。

    非常有必要澄清的是,不是所有把你逗笑的方法都叫“逗”。相声里偶尔说个小笑话,或者一句话击中笑点,那都不叫逗。要知道,讲笑话属于“说”。

    比如有一年春晚姜昆表演的相声,都是网络笑话的串联,这充其量叫讲了一堆笑话,而不是说了一段相声。

    郭德纲说:“相声艺术家,不一定会说相声。”说的就是这类姜昆们。

    大家知道黄西,十几分钟的脱口秀,笑点不断,这也不是相声里的“逗”。

    那么,什么才是“逗”呢?

    相声里的“逗”,是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术语叫“抖包袱”。

    抖包袱,首先要制造包袱,然后猛然打开,制造笑料。整个过程有来龙去脉,多个环节。

    比如袁阔成讲《封神演义》:“哪吒抬头一瞧:霍?哪儿来的这么些个海鲜呢?”这个很逗乐吧,但不是“抖包袱”,因此只是讲笑话,而非相声的“逗”。

    “抖包袱”需要铺垫,甚至大量的铺垫。最典型的《卖挂票》,最后的包袱:

    甲:轰~~,观众都走了。愣是有二十四位没走……

    乙:那是真懂艺术。

    甲:都在墙上挂着呢!

    乙:去你的吧!

    如果没有前面大量的铺垫,这个包袱就不会响。实际上,老早就把买了挂票的几位观众挂到墙上了。

    抖包袱,有七个环节:铺、垫、楔、支、抖、翻、缝。这都是相声术语。

    其中的铺、垫、抖,是一个包袱必备的三个要素。楔、支、翻、缝,则未必所有包袱都用得上,要看内容需要灵活运用。

    铺,是把事情交代明白,并且留下伏笔,准备抖包袱。还说《卖挂票》,大肆渲染自己受观众的喜爱程度,全国各地的观众争前恐后赶来买票,结果站票、趴票都卖出去还不能满足。这个过程叫“铺”,讲究清楚明白、完整细致。

    垫,在“铺”的过程中强调重点,这个时候逗哏说的语气重,引起注意。捧哏再重复强调一遍,增加印象。

    比如各种票都卖完了,还有人要进来看,只好卖挂票。捧哏要表示不知道什么是挂票,逗哏详细解释。这个过程叫“垫”,讲究垫得稳当。

    楔,是在抖包袱之前故意留话缝儿停顿一下,让捧哏插话,然后把包袱抖响。如同打排球,有人垫一手,给主攻手跳起狠杀。比如甲说完“愣是有二十四位没走……”然后乙说:“那是真懂艺术。”乙的话就是“楔”。

    支,是支开,把观众的思维引到与结局完全相反的境地去,然后造成鲜明对比,便于甲抖包袱。上面的“那是真懂艺术”,这里是“楔”的形式,“支”的内容。把观众支到“懂艺术的观众”这个方向去,然后逗哏挑明是因为挂在墙上了,与懂不懂艺术无关。

    抖,就不用说了,所有前戏都是为了这一下。

    翻,一个包袱抖完后,再次强调,继续抖包袱,有的可以翻两三次,延续和强化笑点。一次舒服,再来几次刺激,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举例:

    郭:四大名著,这还用说嘛,三国,水浒,哈利波特,郭德纲相声选。

    于:这里还有郭德纲相声选,藏秘排油的说明书有没有啊?

    郭:藏秘排油?

    于:挣完钱就忘?

    郭:哦哦哦,那就没有郭德纲相声选。三国,水浒,哈利波特,藏秘排油。

    于:没有后边儿那俩。

    郭:啊?没有啊?那就是三国,水浒。三国,水浒有吗?

    于:有啊。

    郭:这不俩么!那这俩怎么算四大名著呢?你看这个智力,你看见了么?俩他愣说四大名著。

    于:你以为你逮着理了是怎么着?

    郭:多新鲜呐,到底几个?!

    于:四大名著啊!

    郭:那就三国,水浒,藏秘排油,哈利波特。

    于:你干嘛非把藏秘排油搁里边儿。这里边儿没有减肥产品。

    郭:谁说是减肥的?人家是排油的!

    于:您可真没白拿别人钱。

    缝,就是补充原委,合理解释。有的“包袱”虽然“抖”响了,但交代得不确切,还得“缝”上一笔。比如:

    于:写字儿您还卖去啊?

    郭:废话,你留着有用啊?写字儿不就是卖么。

    于:噢,那您都在哪个画廊卖啊?

    郭:不在发廊卖啊。我们,(停顿,转低声说)上那儿买。

    于:您啊,我问的是您工作的事儿,私生活我们不管。

    于谦最后一句就属于“缝”,含蓄解释“上那儿买”的意思,再次引起观众发笑。

    “一头沉”的相声里的包袱往往由逗哏抖出,“子母哏”的相声里,捧哏抖包袱很常见。

    一头沉,指逗哏台词多,子母哏是捧逗台词旗鼓相当。

    下面这个包袱就是于谦抖的,从这个小段也可以体会其他手法,我给你标出来:

    郭:谦儿哥扛着自己的台球杆出去打台球去了。(铺)

    于:哦,自己有杆。(铺)

    郭:到了打台球的地方,人家看见都鼓掌啊。(垫)

    于:怎么了?(垫、楔)

    郭:高手。(垫)

    于:有外号?(垫)

    郭:台球界的杜蕾斯。(垫)

    于:别,别胡说八道,人家那是,戴维斯。(支)

    郭:我说的是?(垫)

    于:杜蕾斯。(垫、支)

    郭:什么区别?(支)

    于:一个进得去球儿,一个进不去球儿。(抖)

    铺垫支抖,构成一个包袱。这种手法被评书借鉴。尤其袁阔成的评书,就用了大量相声包袱的手法。由于评书是一个人说的,所以需要自铺自垫、自支自抖。

    比如:

    这一天,关羽张飞都出城练武去了,就剩下刘备一人在家种菜,伺候伺候白菜啊,伺候伺候萝卜,一边琢磨着这衣带诏的事儿。突然下人来报,报告使君,张辽许褚到!哎这下把刘备给吓的……差点一屁股坐那萝卜上。

    前面种菜种萝卜,都是铺垫,埋下伏笔了。所以最后“差点一屁股坐那萝卜上”才显得不突兀。

    还有:

    就这一枪!从袢甲绦扎进去,两膀用力往起这么一挑,把护心镜都挑飞了,飞起来三天都没落地……挂树上了。

    这里就有一个“暗支”,如果是对口相声,在“飞起来三天都没落地”之后,乙会支一句“飞那么高!”然后再抖包袱“挂树上了”。

    好的相声演员,这些技法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天衣无缝、信手拈来。而差的相声演员则表演痕迹明显,生硬无趣。相声术语管这种叫“火气大”,你看春晚那些相声演员,急眉瞪眼,很卖力气,就属于“火气大”,不圆润。

    大家看侯宝林、马三立以及郭德纲的相声,都感觉像聊天一样,那种随意随性的感觉,甚至让观众怀疑就是信口而来,根本用不着台词儿。

    郭:你最好照词儿说。(或,后台对词儿的时候有这句吗?)

    于:咱这有词儿吗?

    实际上,这属于“欲盖弥彰”,因为这几句其实就是“词儿”。

    相声之所以成为艺术形式,那真不是靠口才上台就说的。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这严谨的规范,术语叫“死纲死口”。

    死纲死口,不是说台词儿一成不变。

    纲,是大纲。相声的骨架不能变。比如《扒马褂》进入主题之前是三人掐架,什么原因掐起来,不是主要的,但必须掐起来,形成“一人要走,一人劝架,一人要扒马褂”的局面。

    很多人讲《扒马褂》,前面大段的掐架都很精彩,但掐架原因则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要的是功夫和创新。

    但再创新也必不能脱离这个纲,否则相声就没法说下去了。这叫“死纲”。

    死口,讲的是关键台词儿不能变,至少大意不能变。

    比如:

    甲:听说你爱喝酒?

    乙:喜欢啊!

    或:好喝两口儿。

    甚至:你打算请客啊?

    都行,但乙绝对不能说:不喜欢。

    因为你说了不喜欢,整个相声就没法说了,完全脱离了剧本的设定。

    尤其一些包袱的“垫”、“楔”、“支”的台词儿,如果变了,包袱就很难抖响。

    其实,很多“现挂”和“砸卦”都是事先安排的,或者为专门可能出现的情景而事先设计好了的。

    比如:

    郭:你看那几位退场了。哦,不是,是上厕所了。(大声)祝你成功!

    于:嗨!这有不成功的吗?

    过去戏园子里后台声音太大,干扰演员表演和观众欣赏,演员会冲后台说:“逮着(耗子)了吗?“提醒后台注意,也形成笑料。

    真正的现挂,是需要功底的。侯宝林在讲结婚老风俗“跳火盆“的时候,当时是撂地儿在大街上演,说到跳火盆容易引起火灾,突然有辆警车响着警笛经过,观众注意力马上转移过去了,侯宝林一句“看,不知道谁家结婚呢!”观众哈哈一笑,注意力又拉了回来。

    相声这几年落寞了,这和相声的内容关系极大。相声最擅长的是讽刺,通过讽刺搞笑,通过搞笑讽刺。

    但大环境逼迫很多艺人失去讽刺精神,转而开始歌功颂德。尽管歌颂式的相声也有不错的,但毕竟难以形成主流。尤其给相声注入大量政治颂歌的因素,不仅不搞笑,甚至面目可憎了。

    体制内相声演员,已经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这也是小剧场相声能够复兴的时代背景。

    其实,歌功颂德并不能保护自己。侯宝林、刘宝瑞等老一辈艺术家在49年后都创作表演了大量带有歌颂性质的节目,但也没有逃过文革的劫难。

    侯宝林尽管在文革期间被批斗,但毕竟坚持了下来,落得善终。刘宝瑞则没这么“幸运“,一说不堪批斗之辱自杀,一说被罚负重长跑而病死。

    诚然,艺术是为时代服务的,或许老艺人对新中国确实怀有感情,但也不得不说那些颂圣作品确实有辱艺术。而更多的艺术工作者,把歌功颂德作为自我保护或者进步阶梯,则人格尽失。

    老艺人董湘昆文革期间没有受到冲击。建政后完全抛弃才子佳人的老作品,创作了大量新作品,其中《送女儿上大学》开头脍炙人口,但马上转入政治意味,拿现在的眼光看,极为失品。不过,改革开放后创作的新作品,则远离政治,贴近生活,成为新时代的代表,尤其《常回家看看》这段,把流行歌曲的旋律与京东大鼓完美结合,堪称大师神作。

    艺术既要判断真伪,又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需要生活智慧和政治视野。

    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含义,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政权服务,实在要分得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脱口秀也逗乐,为什么不能称为单口相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sg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