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彭懿老师的作品分享,他对艺术和文学的认真和专业的态度,深深的感动了我。
一直觉得彭懿两个字很熟悉,因为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绘本都是写着“彭懿译”,我之前一直认为彭懿应该是一个外语系的老师。
在讲座里面他介绍自己是著名幻想小说家和非著名摄影师,其实彭懿老师的身份还是一个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翻译的绘本都是非常的经典作品,一个对中国儿童文学影响很大的一个文学家。
他介绍了他的第一本摄影图画书《巴夭人的孩子》,为了拍摄这个题材,他特意和朋友一起租了一艘船在海上漂流了几天,这本书的取材来自马来西亚的仙本那。
我这是一个美得和天堂一样的地方,海水纯净的像一面镜子。
巴夭人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算不上一个民族,300年前从菲律宾飘荡到这片海域。这是一片介于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交界的一片海域,这个地方离赤道很近。
他们没有国籍,周边的三个国家都不承认他们,严格来说他们都不能上岸。大部分的孩子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终日生存在大海上。
他们住在海岛的边上,他们住在风下之乡,住在简陋的水上屋那里。这种大一点的风都可以吹垮的房子,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在海里出生,在海里长大,水性非常的好。即便是小婴儿掉到海里,也可以从容面对。大海对他们而言,就像陆地对于我们一样。
他们居住的水上屋条件非常差,即便是破破烂烂的没有屋顶的水上屋,里面也住着十几个人,就是一家人就挤在那么一个又破又小的水上屋。里面除了基本的生存物件,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洗衣服和洗澡都是用海水。
在我们看来住在这样的地方,那么艰苦的条件,这里的孩子应该很可怜,很悲惨,可是作者让我们看到 了他们真实的一面,他们每天过得很开心,他们很快乐。
为了拍这组照片,彭懿老师几乎十多天都是浸泡在水里的,这就是为了艺术牺牲的精神。而且当时这里非常不安全,出现绑匪这样的情况,他们还是坚持拍下来。
拍了八千多张的照片,可是最后选择入册的照片只有39张。可以想象这是多大的工作量,除了选照片,还要构思一个故事,一个让读者喜欢的故事。
我们觉得就那么薄的图画书,翻几下就完了,可是这背后却凝聚了作者多少的心血。
这本图画书彭懿老师是想用巴夭人的孩子的角度来写这一本书,告诉大家在这个世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这样生活的。这样的生活他们却依旧幸福依旧很快乐,孩子的笑容说明了一切。
摄影图画书的创作,作者需要扮演好多种角色,文字作者,画家,剪辑师,最终还是一个摄影师。
“不管在哪里,有娘在,家就在!”彭懿老师曾经与读者分享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感动了很多的父母。
这本书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曾经的我们也在大山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这样的童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但是他们很快乐,这里的孩子有着跟我们不一样的童年。
彭懿老师用铿锵有力的短句,来表达这样的一个童年,“每天我们奔跑,我们跳水,我们打水仗,我们荡秋千,我们快乐得像大海里的小鱼。”这样是童年是自由的,是现在的孩子向往的,也是孩子们永远达不到愿望。
这本画册其实也带给我们一个启发,到底什么的样的童年才是孩子想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