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八股文,我想没几个人会喜欢吧。我们很容易想到那些被八股文以及科举制度摧残的知识分子,比如著名的范进中举以及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等。
那么为什么皇帝们对八股文爱得如此深沉呢?历史教科书上给出的答案都是诸如“统治者为了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从而培养出统治的工具”之类的话。
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懒惰的回答,接下来我们将从中国的疆域、贫富差距以及考试的目的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我国自古就疆域广大、各地风俗也丰富多样。这就让皇帝们十分头疼了,到底该出什么题呢?对于科举这种全国性的考试来说,考题必须是全国人民都会的啊。

考小麦种植吧,南方人不会,考河道运输吧,北方人又不干了。想来想去除了流传广泛的四书五经,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用来考全国人的了。这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我们都听过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实际上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巨大的贫富差距——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人才的选拔制度,和此前的“九品中正”等制度相比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让人突破原有的阶级,给了寒门子弟翻身做官的机会——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嘛。
古代有“穷文富武”一说,让后代练武需要请名师、建场地、买兵器、还要每天补充营养之类,样样都是富人才供得起的烧钱的事儿。
而读书就不同了,只要有一口饭吃,甚至都不用买得起书(《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就是去藏书人家借书抄录来学习的),就有机会通过科举出人头地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考试的目的,有人说科举考试摧残了人的思想,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人才。
培养人士教育的事,考试只管选拔人才。

一个人能在写好八股文是很不容易的,至少需要他面对问题能够坐得住、能下 功夫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作为皇帝,不正好是需要这样的人才吗?
你可能会说:“再怎么说八股文还是摧残了思想啊。”其实没那么严重,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的李白苏轼等大文豪就不消说了,毕竟八股文从明朝开始嘛,就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和曾国藩,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思想博大?如果说摧残人能把人摧残成思想家,那就尽情摧残我把!
而其他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虽然没有王阳明曾国藩之才,却也还干得不错。因为他们面对问题能够坐得住、能下 功夫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止是写八股文有用,在其他任何事情上也是适用的,而做官,不就是解决各种问题嘛。

八股文具有普适性、门槛低、对人才有很好的选拔效果,于是朱元璋一拍大腿就决定采用“八股取士”,后来的皇帝们一看效果这么好,也越来越对八股爱得深沉了。
说完了古代的八股我们再来说说美国的哈佛等“常春藤”名校的招生。众所周知,要进常春藤,不仅看成绩,更要看所谓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从哪里来呢?——从体验中来。
幼儿园老师让一个班的孩子画海,可是孩子们没有见过海,于是只能按照老师描述的“蓝色的波涛,飞翔的海鸥”等来画。当老师走到小明面前时却看到他画了潜水员、海藻以及各种海鱼,老师就问他是怎么知道画这些的,小明自豪地说:“又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海底世界我看到的啊。”

见多方能识广,没有丰富的体验,综合素质便无从说起,而想让孩子有这样那样的体验,需要不菲的财富。与其说综合素质其实是一种选择,倒不如说是一道天堑,让那些寒门子弟难以越过。
反观我们的高考制度,“快手”公司创始人宿华说:“高考最牛的地方是,没有难题怪题。一个山村的孩子,只要有起码的教科书和习题集,只要肯下笨功夫,不需要什么课外班和辅导教材,考取大学是没问题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