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看点电影新视角简书电影
再看“贫穷的本质与幸福的可能”—— 撇开情怀的《Lion/漫漫回

再看“贫穷的本质与幸福的可能”—— 撇开情怀的《Lion/漫漫回

作者: Lou林深见鹿 | 来源:发表于2017-03-19 22:45 被阅读0次
    电影海报

    这周去看了奥斯卡提名的《Lion》,从开头字幕“本影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开始,我就反射性开始运转“情怀”的雷达了,因为看之前完全没有读到任何剧透啊影评啊,甚至不知道电影的中文名字叫《漫漫回家路》,所以前半段虽然生活艰辛但烂漫可爱的小Saroo童年时期、澳洲成长的青年初期,我是看的一脸懵逼的,也因此关于情怀的搜索失败后自动关闭,我却开始跟随情节推进开始关注思考一个问题,影片里小Saroo一路碰到的同龄人——亲生兄弟姐妹也好、车站里相偎依取暖的流浪儿童小团体也好、孤儿院成百上千的相似背景儿童也好,最后和他一样被Mrs.&Mr. Brierly收养的他后来的兄弟Metosh也好,一路走来,为什么是Saroo?

    为什么是Saroo走丢在车站?因为小小年纪的他就深知母亲生活的不易、坚持要哥哥Guddu带自己一起外出工作,不到五岁的他甚至徒手扛起哥哥的笨重自行车,就为了证明给总把他小孩子的哥哥——他已经是强壮的男人了,可以和哥哥一起支撑起这个家。那个小小拳头砸向自己胸膛,说这“I'm very strong”的小萝卜头,俨然是有什么说不出的神奇力量。而Saroo自己选择了踏出家门的第一步后,才有了后来一切故事的发展。

    Saroo与哥哥Guddu,电影海报

    车站里一群席地而睡的流浪儿童,为什么是Saroo顺利躲开了人贩子的魔爪?让我惊讶Saroo应变能力的第一个镜头,是他在经历丢失哥哥、一个人被空火车运载几天几夜到达语言不通的城市,哭到在没有眼泪可哭之后,看到一群和他一样的流浪儿童聚集在车站口的门洞里,小Saroo并没有没有跑上前去立刻与他们攀谈扯关系,而是默默做到他们正对面,并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群孩子里看起来最严肃凶狠、像小头目的一个男孩,在几分钟平静而毫不畏惧的对视后,那个首领似的男孩竟主动让出位子默许Saroo可以加入他们。一个五岁的孩子,不因为对方与自己相似的背景就倾泻认同感、表达需求欲,还能够机警地、无畏地试探对方,这是什么样的高情商?也是同样的机警,当人贩子趁着夜深人静孩子们都沉睡而靠近穷人,Saroo能瞬间跳起来判断逃跑的方向,闯门缝、过桥洞、一直跑上高架,终于把追他的人贩子甩掉。

    其实,帮助Saroo免于沦为人贩子受害者的,除了他的机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控制享受欲望的能力。第二次的人贩子登场时,甚至比第一次半夜抢人的更阴险,那个面容和善、帮Saroo洗澡做好吃的手抓饭的女人,原来是要把他卖掉的。当她用爽口的汽水和美食诱惑Saroo、试图安慰Saroo时,这个五岁的男孩竟然能够忍住不吃不喝、趁女人贩子不注意时夺门而逃。如果大家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简述:给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一个任务,站在棉花糖前一段时间但绝对不能吃掉糖;这项跟踪调查发现,那些当年能忍下来不吃糖的孩子,比受不了诱惑吃掉的孩子,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平均收入),就知道Saroo这种控制欲望(食欲对一个贫苦的孩子来说已经算是最大的诱惑了吧)、推迟满足的能力,是多么超出常人了!

    Saroo 澳洲一家

    后来在孤儿院中被选中而被澳洲的白人中产阶级家庭收养,是Saroo真正人生转折的开始。这一点上,我不得不承认人生某种程度的戏剧性和运气使然。但是当我忍不住拿Saroo对比他的兄弟Metosh时,相似的印度血统、贫穷走失的童年、一模一样的收养人父母,Saroo还是比之后者获得了更大世俗意义的成功(成功太难定义了,个人认为所有能被衡量讨论的成功也就只是世俗意义的成功),比如,跟养父母更融洽的关系、更好的融入白人社会和西方文化、更好的教育程度和工作等等。这一点,因为电影太粗略而过(镜头一晃就是二十年后了哈哈),我还是从两个镜头感受到了Saroo的独特之处:一个是和养父母的第一餐,虽然Saroo之前不会英文只有出发前临时地补过一些生活日常英文单词,但他还是在第一次和父母吃饭时,就将自己知道的pepper、salt等有限的单词说出来,即使发音诡异把养父母逗得大笑,却也正是这种不怕丢来、不认生的态度,让Saroo迅速打破新环境的沉默尴尬真正地主动融入进去;第二个镜头是Metosh的反常令养母半夜痛苦时,Saroo走过去帮养母撒眼泪、抱抱她的那一幕,一个孩子如此的共情能力,不得不让我惊叹。

    真实的Saroo和生母

    电影的后半程,真正开始纠结于回家之路后,导演似乎过于用力地强调一个人在身份认同中面对的文化冲突、孤立无助,也似乎在说明坚持和情怀的可贵。我不能说Saroo最终凭借零星遥远的幼时记忆找到自己印度的母亲,不是坚持和情怀的作用,但因为上面一系列让少年Saroo高于普通人的情商和应变能力的看法,我倒是不惊讶他会这么做且成功做到。相反,让我更感兴趣的是现实中相聚后的事实:失去了两个孩子以后,Saroo的亲生母亲能够负担起剩下的两个孩子的学费,所以大儿子Kallu和幺女Shekila都上了学。Saroo找回他们的时候,Kallu是工厂经理,还兼职做校巴司机,已婚有两个孩子。Shekila是老师,已婚有两个孩子。人生有的时候简直荒诞到我不忍直视,如果Saroo没有坚持和哥哥Guddu外出,可能Saroo不会走丢,Guddu不会被火车轧死,而这样,母亲的四个孩子还是食不果腹、更别谈上学的费用,最终成为印度几亿低等种性中挣扎求生的一员……

    懂事有责任心、机警又自律、高情商和坚持不懈,眼看着我要把情怀电影分析成励志鸡汤了,在被Saroo一个人的故事感动、被他的性格特质激励的时候,再想想Saroo原生家庭兄弟姐妹的人生变故、想想印度几亿的贫困人口、想想同胞里一样在贫困陷阱里欲跳出而不得的人,甚至联想到中产阶级的焦虑、想到人本性里的不满足和机遇的可遇不可得,还是有深深的无力感。

    跑吧,孩子

    电影还是人生啊,我有限的能力所能认识到的,是我永远不忍苛责一个人的贫苦是因为他不够努力,贫穷的本质指向更多是制度、文化、甚至是更高更大的玄之又玄的东西;而幸福的可能,或许只能是与自己有关的,无论机遇落在哪里,向着个体所能看到的最好的方向、不停的奔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看“贫穷的本质与幸福的可能”—— 撇开情怀的《Lion/漫漫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gv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