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把社会或部门内部因不协调、或矛盾等造成的人力、物力等方面无谓的消耗而产生的负效应现象,称之为内耗效应。而在我的字典里,内耗就是内心里那些一点点耗尽掉自己能量的执念。耗尽掉能量,或许好理解。所有耗着自己的情绪,都是有毒的。
为什么说是执念呢?
我经常听到别人说,觉得人际交往好累啊,自己总是处于讨好对方的低姿态。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发言权。从小到大学,我也一直属于讨好型人格。朋友们都说我脾气好,不会发火。但事实上,是我害怕别人因为我发火而讨厌我。
长此以往,这样不累才怪呢。
长大了之后,我慢慢地发现,人和人的交往一定是有所图的:要么图你有用,对自己可能有所帮衬;要么图你有趣,和你在一起很开心。
我想,大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应的人或多或少都是出于“图你有用”的执念。因为如果你让我感到有趣,感到快乐,我想与你结交朋友一定是出自内心的喜悦。如此,我又怎么会感到不适应呢?另一种情况下,我看中了你身上的能力或资源或地位或其他什么标签,我希望将来能为我所用。这如意算盘打的好啊,但不快乐也恰恰源于此。
我们之间的资源或优势很可能并不对等匹配。简言之就是,我需要你,而你并不需要我。这样不对等不匹配的现实加上心心念念“图你有用”的执念,就构成了很多人心里人际交往的内耗。
但其实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可以放下的。
几乎从不发火的我,大一的时候面对忍无可忍的室友发了一次火后,感觉心里顿时舒坦不少,从此变得不再是讨好型人格了,对事不对人。
我有个朋友,她几年前刚辞职在家全职带宝宝,那会儿她身边没有什么圈子。从前在公司里一起朝九晚五、办公室里喝茶唠嗑的同事,与她也没有了共同的交集,生活中也渐行渐远,这是自然。而另一边,她一直家里蹲,每天抬头低头见的不是家人就是保姆,带孩子出去遛弯晒太阳,聊的也是邻里街坊七大姑八大姨。有时候也试着出去玩玩,没有用,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她看佛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佛家里有个很古老的禅修方法,叫“内观”。顾名思义,就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内心,以此达到净化身心灵的作用。把视线从纷繁世界中收回来,停留在自己心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与频率。
“内观”给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它让她变得“我行我素”了许多。她懒得去在乎她在别人眼里是否足够好足够有用,她亦无所谓别人是否能够帮衬提携了她。她只在乎自己,学翻译,写文章,分享知识,做自媒体……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对谁有用,统统都是为了自己:做好本职养活自己,成就感满满;分享、收获知识之余,内心感到充盈;付出这点滴所有之后不论结果如何,终不悔。
就这样“内观”久了之后,她发现,原来,她根本就不用逼着自己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认识别人,慢慢地会有人来到她的小世界里,来认识她,无论是业务客户,还是译友同行,亦或是其他和她一样爱生活的同路人……合则来,不合则去。
佛经里说,一切福田,自在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大意就是,不管你求什么,都是从自己内心里求。从外面求,都是求不来的。
人们总是高估三两日能够带来的改变,低估了三年两年给我们带来的成长。你只顾把自己活精彩了就好,其余的,上天自有安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