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15章11-32节,讲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
在故事中,小儿子要求分家产,父亲给了他。小儿子远去挥霍一空后,挨饿受冻沦落到吃猪食。决定回到家乡,向父亲认错,也不至于饿死。父亲见儿子回来,分外高兴,作乐跳舞庆祝,杀牛给儿子吃。田里劳动的大儿子回来不明所以,询问仆人得知兄弟归来,却不肯进屋。大儿子觉得十分委屈,自己一直在父亲身边侍奉却从未有过如此待遇,小儿子做出荒唐事回来父亲不责备反而宰牛庆祝。父亲出来劝大儿子,向他解释。
看到故事中父亲的做法时,我也为大儿子鸣不平。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果然一点儿不假。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大概都会这么认为。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解读:
在耶稣时代,这个大儿子比喻的是法利塞人和经师,法利塞人和经师严守梅瑟法律,似乎忠于天父,但他们骄傲成性,自作聪明,自认为是犹太人在宗教思想的领导人物,自视在众人之上,他们没有真正的爱德,他们拒绝接受耶稣,他们看到耶稣同罪人在一起,和罪人做朋友,他们无法容忍。耶稣的这个比喻是讲给他们听的。
养儿方知父母恩,只不过面对生活时,每个人还是站在各自的角度里看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所以我们需要《路加福音》里的故事,来指点迷津。
刘墉的《爱不厌诈》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母亲获得一张彩票,正幻想着中大奖的美梦,女儿问母亲中了奖要怎么花。母亲说想帮儿子买个房子。女儿不乐意了,说“怎么不送我呢?”母亲觉得女儿有钱不需要,但是儿子却很穷。女儿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说:“他有没有养过你?一年也不来看你一趟。发了竟然不先想到我,那你为什么跟着我住呀?”
母亲说得有理,女儿也十足委屈。可天下又有什么事是绝对公平的呢?除了重男轻女和某些有毒的父母,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同样是自己的孩子,哪一个不爱呢?这份爱也不会因为子女的功绩或罪过而改变。就像浪子回头故事中的父亲,就像幻想中大奖的母亲,孩子对自己好不好,都一样爱他们。
从心理学上来看,两个故事中孝顺父母的子女的反应,就有点情感勒索的意味了。也许他们自己也未曾发觉,只是惯性思维使然,就给这份爱和孝顺附加了一个条件。
这让我想起了《原生家庭》这本书。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尊重他们,给予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控制他们。同样的,当孩子长大,父母老去时,父母也希望孩子尊重他们,多一点理解和支持。
所以浪子回头的故事让我想明白了这两点:
世事本来就不公平,但不公平中又自有公平。换作是大儿子犯了错,女儿落难了,父母有没有能力,想必都会尽其所能去帮助子女渡过难关。
真正纯粹的关系需要彼此独立,物质的赠与有或没有,都怀平常喜乐之心。父母如此,夫妻也如此。现代的婚姻出现夫妻双方各自管理财产也不稀奇,但我们大多数人终究只是凡夫俗子,不理解做不到也是人之常情。但请不要以爱之名,给我们最亲近的人带上枷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