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有年轻人跟我聊一些关于工作上的问题,比如个人职业发展定位、员工关系、是否应该离职、工作职责上的不满等等,忍不住想把自己从业近20年的职场心得跟大家唠唠。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只有两个要求,一个是离家够远,一个是想做市场营销。挑挑拣拣放弃首师大的英语教育专业,结果跑到重庆去学了涉外会计。大学生活是放纵的,做学生干部、假期打工、谈恋爱等等,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说来惭愧,会计这学科,学了四年也没明白讲的是什么。往事不堪回首,但是心中确实有悔意,多少次梦回校园,只是人生不能重来。后来,在妈妈以死相逼的情况下,我不得不回到北京进入研究所工作,刚开始的前两年,一心想要逃出去做自己想做的市场营销,没花多少心思在工作上,后来阴差阳错认识了自己的老公,然后结婚生子确实当了今年贤妻,所以当后来自己进入职场后,老公一度不适应我的转变搞出婚姻危机来。这期间同样做财务工作的老公考来CPA、考了中级、入党了、上了中青班了,越优秀了。有一天,在家讨论一个会计上的问题,他很不屑的说“你知道不学无术四个字怎么写吗?”,从小到达的自尊心和好强心里从此觉醒,一发不可收拾。至此,全心投入会计工作,那时已经30多来,考CPA已经没有勇气了,所以选择考中级。吃住在公司,晚上去人大听课回到公司再听网课做练习题。搞了一年,拿到中级证书就提出了离职,正式进入职场。记得提交离职报告的时候,我的第一任领导跟我说:蹉跎这么多年,你早该出去了。后来根据先后在不同性质的公司做过不同的岗位工作,几番职场沉浮,再回首恍然如梦,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找到一个让你热爱的公司,喜欢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那么不要轻易说“拜拜”。职场精英们总是想着,也许下一个会更好,其实所有的公司不都是一样的吗?会有各种在我们眼里看来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会有在我们眼里变态的领导和烦人的同事、也会有在我们干熟练以后认为一成不变的无聊的没有成就感的工作、甚至到最后会有得不偿失的失落和伤感。跳槽是种病,一旦得了总也治不好,因为总会告诉自己下一个会更好。我们习惯用自己眼里和心里得尺子去衡量自己意外的事何人,忘记了标准的尺度。没有看到规章制度的作用是行为规范,给所有人一把衡量正确的尺子;没有换位思考领导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目的是为了公司更好的业绩;没有想到每一个平凡岗位的价值,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没有去检讨自己在工作中的用心程度和在团队中的价值体现,只看到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没有看到同伴的付出和用心。
曾经有一个做人力的朋友在我初入职场时告诉我:自我价值的升值是在每一次跳槽中得到的。所有在后来的10几年里我是这样做的,做得很辛苦。得到了一次比一次高的薪资待遇、得到了每一次职位上的升级,自认为这是一个捷径。可是在这10几年里,我像一个圣斗士,像一个超级战斗机,没有一天敢松懈。进入一个新公司需要全力以赴适应新的企业文化、新的同事、新的规则,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努力做出成绩,一晃两年过去了,想要再升职和加薪所以更加努力以获取争取的资本。。。。周而复始。再回首看第一家公司的原同事,曾经的下属已经做到跟自己一样的位置拿着跟自己一样的薪水,不同的是对企业的忠诚度得到了企业的馈赠,有了学习晋升的机会和更多的带薪年假,工作轻松而又惬意,自己却干得小心翼翼 。
先得的可能先失去,后得的肯能后失去,没得到的可能不会失去,得与失是个总数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要再得失之间过多的去计较,只要曾经付出总会有所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