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经在他的自述里提到一句:“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就是说孔子在40岁的时候已经不疑惑了,那么到底是哪里不疑惑呢?上次我们提到,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天下,他的选择是要去恢复礼乐制度,实现政治理想。
当时鲁国已经礼崩乐坏,许多人想反叛,孔子就提醒鲁定公:“大臣们私自藏着兵器要造反,到时候会威胁到你的统治。”所以他要毀掉季、孟、孙三个家族的都城,他先拆掉了叔孙氏的郈城,又准备拆季孙氏的费城,但这个时候,公山不狃和季孙氏率领费城人袭击鲁国国都,费人失败了。孔子命令人反攻费城,最终获胜。然后公山不狃和叔孙氏逃到齐国,孟孙氏也准备拆毁自己的都城。但是他的家臣告诉他说:“不能拆。如果不拆,孟孙氏就有保障了。都城在,我们则在。都城不在,我们也不在。”到十二月,定公派人攻打孟孙氏,没有成功。
这一故事充分表明了鲁国当时是有多么的混乱,已经是一个君不君,臣不臣的时代了。定公作为一个国君,竟被自己的家臣所控制,没有任何的话语权。辅佐国君的大臣已经反叛了。整个国家毫无礼乐制度可言。这是为什么?因为人们的仁心已经丧失,心中就没有礼乐存在了,导致国家变得一片混乱。比如:齐国为了防备鲁国的攻打,挑选了国内好看的八十位女子,还选了一些宝马一起赠送给鲁君。这些女子和骏马到了南高门外,季桓子自己先乔装打扮,悄悄前往观看多次,准备接受这些礼物,然后才让鲁君和他一起观赏他们。日复一日,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已经是懈怠的了。于是子路对孔子说:“您可以离开鲁国了。”孔子说:“鲁国马上要举办祭祀活动,如果鲁国国君把肉给大夫们,那我还是可以留下来的。”但鲁君、季桓子已经完全沉醉在女乐中了,很久都不问政事。在祭祀活动时,大夫们没有得到肉,于是孔子失望的离开了鲁国。这样的现实状况,孔子是不希望看到的,所以想要恢复礼乐制度,平定天下。为了实现他的志向,所以他离开了混乱的鲁国去了别的国家。
当时他到了陈国,陈国夫人南子很欣赏他;到了卫国,卫灵公也很器重他,但是最后这两个地方他都离开了,为什么要离开呢?因为南子、陈国国君和宦官一起招摇过市,孔子对其感到厌恶,觉得他们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因为这是一种心中缺礼的行为。而如此器重他的卫灵公也没能留住他。虽然灵公直接赠送了孔子六万俸䘵,但是他却轻易听信谗言,派人去监视孔子,说明卫灵公并不是真正信任他。如果卫灵公真正信任孔子,他是不会轻易听信谗言,而是会相信孔子的。孔子在众多个国家之间奔波,但是始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如果是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是孔子对自己的目标很明确,他的内心是坚定的,他完全可以在为国继续混下去,但是为什么他不这样做呢?因为这不是,他能实现政治理想的地方,可见孔子对自己的目标有多明确。
所以孔子并不疑惑,他坚定地保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许多次奔波之后,他并没有因为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气馁,而是一直走在理想的路上。一路虽然艰难,但他不困惑,不迷茫,这就是孔子的“四十而不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