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折服于文字的张力。
——题记
与余华的《活着》相见恨晚。这本书我不止一次的从别人口中听到过,非常可惜,我直到今天才第一次完整地读完了这本书;同时,我也非常幸运能够读到并且读完这本书。经典文学的魅力就在于他能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最浓厚的感情,并且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中找到自己与书中相重叠的影子,从这些相重叠的影子中获得力量。
读完了《活着》一股难言的痛苦、悲伤将我覆盖,重物敲击的钝感在我的心中萦绕久久不能消散。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福贵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他这一生沉重的经历犹如水墨,混沌又泾渭分明。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女婿、孙子,这些人世间最为血脉相连的亲人,一个一个消失在眼前,在生命的尽头只留下了一头与自己一般年迈的老牛陪伴自己。天地之大,独留我一人,凄怆又苍凉,可最矛盾的是他在历经诸多生死后仍怡然,他可以坦然地面对并将自己的经历像说别人的故事一样叙述出来,好似他经历的苦难正如吃饭睡觉一般是人的必经之路,是最平凡的大道,这给凄怆苍凉又添了暖。余华老师在书里写道:“福贵完全不一样,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书中最让我难忘的角色除了福贵便是他的妻子家珍,这个可怜又可敬,软弱又坚韧的女人!她这一生从来也没有一刻轻松过,年轻的时候受到福贵的欺侮,好不容易福贵醒转,却又家道中落,后面福贵被拉去当兵,又独自抚养儿女、婆婆,年老患病,儿女双双死了。你说,她对自己这一生是爱多还是恨多?也许,有爱亦有恨,爱与恨此消彼长,相互纠缠,相互拉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支撑着人在艰难的岁月里跌宕。
我时常想着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呢?生命承载力的极限又在哪里呢?余华老师在活着的自序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活着》表达出的生命的厚重感,正如福贵的一生:窄若手掌,又宽若大地。
我曾相信每一个作者笔下的人物都会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真实的存在着,然而对于福贵,我却希望他在另一个时空里虚拟的存在。
很高兴遇到福贵,听他讲完他这沉浮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