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西方经典学习群》
2022-04-15 《西方哲学史》(第二册)天主教哲学

2022-04-15 《西方哲学史》(第二册)天主教哲学

作者: 思想筆記 | 来源:发表于2022-04-15 22:44 被阅读0次

我阅读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理解主要思潮的区别与联系。今天读的天主教哲学主要影响是“二元论观点”,我可以思考:

  • 二元论观点的起源和传承是什么?以此处为例,我就不该将《上帝之城》当作割裂的独立作品来看,而应该将他放在柏拉图开始的一系列思想传统。又,西方二元论至今的影响是什么?(或许我会悲观的发现,人类思维的“传承”,不过是少数精英杯水车薪的时间先后排列,人类作为社群整体,根本未曾因为该观念出现的时间久远,而普遍传播、收获影响。)
  • 如果没有“二元论”思维,会有什么影响?譬如兴盛的雅典和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是不是就不“需要”二元论呢?
  • 在中国哲学或东方哲学中,有二元论的思考吗?为什么有?为什么没有?像我就想到老子的“道”、孔子的“天”,不就也是和人间变化无常相对的超越准绳吗?

读书要于不疑处有疑。阳志平提出三种提出疑问的方法:

元:二阶操作,作者观点背后的观点是什么、书背后的书是什么?
反:它的反面证据是什么?
空:跳出系统,其他领域是如何看待的?

盼望我读书越来越有思考,越来越有智慧。

天主教哲学是天主教教会这个机构的哲学(Catholic philosophy is essentially the philosophy of an institution, namely the Catholic Church),它从奥古斯丁(354-430)到文艺复兴(14-17世纪)支配欧洲的思想,大约是5-15世纪(from about A.D. 400 to about A.D. 1400)。这段时期,主要哲学家都致力于建构以教会为中心的“天主教融合体系”(building up or perfecting the Catholic synthesis),教会使哲学信仰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The Church brought philosophic beliefs into a closer relation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than they have ever had before),举例来说,教会的权利是神赋予的,君主的权利则通过教会赋予。

由天主教教会为出发点的哲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区别自己和非自己,也就是所谓的俗圣二分,在政治领域,要求信徒考虑自己忠于这个世界的国家,还是忠于代表天国的自己,以此为之,教会经常与政权产生冲突;推而广之,在个人修养方面,也强调灵肉冲突的问题,要求信徒抛弃凡人的享受,而只追求精神的境界。

二元论的观点早在柏拉图的著作已经出现;而当代西方哲学,即便貌似远离基督宗教的影响,仍在政治和伦理两个领域上,深受上述二元论思考(modern philosophy, even when it is far from orthodox, is largely concerned with problems, especially in ethics and political theory, which are derived from Christian views of the moral law and from Catholic doctrines as to the relations of Church and State)。

天主教融合体系由盛而衰

罗素将天主教哲学时期分成两大段,第一段讨论如下大纲:

Part I. The Fathers
Chapter I. The Religious Development of the Jews
Chapter II. Christianity During the First Four Centuries
Chapter III. Three Doctors of the Church
Chapter IV. Saint Augustine's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Chapter V. The Fifth and Sixth Centuries
Chapter VI. Saint Benedict and Gregory the Great

首先来看奥古斯丁(354-430)。奥古斯丁之前,要注意的哲学家是基督宗教学者俄利根(Origen,185-253),但对奥古斯丁或前奥古斯丁时期思想影响更大的恐怕还是斯多葛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的代表作《上帝之城》(City of God),体现的是弥漫整个中古时期的“二元论思想”(dualism)。灵肉二元的思想可以上溯柏拉图(AD429-AD347),并被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80-245)者强调; 这在使徒保罗(3-67)的教导中很重要(“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 并主导了四、五世纪的基督教苦行主义。

到了6世纪,由于西欧文明的衰落,教会凌驾于俗世的地位更为巩固。6-11世纪,西欧的文明全面衰落,史称,黑暗时期,虽然非天主教徒的西欧贵族,也通过封建制度的建设,稍微缓解当地的混乱,但整体西欧的特征仍是各样的决斗、比试、锦标赛和私人复仇。野蛮的情况直到11世纪教会成功渗透了西欧贵族封建体系,欧洲从终于有望走出黑暗时代。

罗素将天主教哲学时期分成两大段,第二段讨论如下大纲:

Part II. The Schoolmen
Chapter VII. The Papacy in the Dark Ages
Chapter VIII. John the Scot
Chapter IX. Ecclesiastical Reform in the Eleventh Century
Chapter X. Mohammedan Culture and Philosophy
Chapter XI. The Twelfth Century
Chapter XII. The Thirteenth Century
Chapter XIII. Saint Thomas Aquinas
Chapter XIV. Franciscan Schoolmen
Chapter XV. The Eclipse of the Papacy

11-13世纪,天主教来到鼎盛时期,哲学家不遗余力为天主教辩护,所有政治理论也都巩固天主教的地位。期间的代表哲学家是阿奎那(1225-1274),当时从传统汲取的智慧,有别于奥古斯丁-柏拉图组合,变成了像亚里斯多德学习。

但13世纪后,天主教融合体系遇到各种挑战。一方面意大利富有商人的崛起,教会不再是世上仅有的文明团体,而且,在商人阶级帮助教宗抵抗皇帝的侵略后,更使经济掌控权逃离教会手腕(Democratic tendencies came to the fore, and after helping the Pope to defeat the Emperor, set to work to emancipate economic life from ecclesiastical control)。一方面,法英西的兴起强有力的君主,他们联合富商镇压无政府主义者,到了15世纪中,他们已经有能力对抗教宗(the kings,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wer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the Pope)。

教父们自己也促成天主教融合体系的衰落。1054年罗马天主教将位于拜占庭的东方教会逐出,使后者新分裂出东正教,史称“大分裂”(Great Schism)。罗马天主教无意间向西方世界展示他们的权利未必是天赋的,毕竟教会之间也有权利斗争呢。到了15世纪,教宗也只是意大利的王子之一,跟其他王子一样,要为了统治权陷入缠斗(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their position as rulers of Christendom became subordinate, in practice, to their position as Italian princes, involved in the complex and unscrupulous game of Italian power politics)。

后来,天主教融合体系又进一步因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衰落。

如果不这样会怎样?

就这样天主教融合体系由盛而衰,横跨了4-14世纪,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长的时间,哲学家要极力为天主教辩护呢?为什么之后哲学家又不做这个事了呢?我相信上述这些问题,是理解这段西方哲学史的关键。事情的发生总有他的原因,事情的衰亡也总有他的原因。什么样的情境我们能从天主教哲学中得到启发?什么样的情况,又不适用呢?

还记得,基督宗教的兴起,从君士坦丁一世皈依开始,在君士坦丁一世后,罗马迎来东西分裂,罗马帝国统治力量衰落。最为明显的是西欧地区,西罗马被蛮族征服后,西欧文明衰落。

所以或许可以概略地说,天主教融合体系是一种与社会团结力量逆向而生的力量。我的这点猜测在罗素的说明中得到印证,罗素称整个西欧从3-11世纪,关键词就是“不快乐”。长期的战乱使社会动荡,“晚期罗马文明所依赖的有教养的城市富人在很大程度上沦为赤贫的难民”,社会没有秩序,文明无法积累,连过普通日子都难。

[U]nhappiness was a reflection of what was happening throughout Western Europe. The third century was a period of disaster, when the general level of well-being was sharply lowered. After a lull during the fourth century, the fifth brought the extinction of the Western Empi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barbarians throughout its former territory. The cultivated urban rich, upon whom late Roman civilization depended, were largely reduced to the condition of destitute refugees; the remainder took to living on their rural estates. Fresh shocks continued until about A.D. 1000, without any sufficient breathing space to allow of recovery. The wars of Byzantines and Lombards destroyed most of what remained of the civilization of Italy. The Arabs conquered most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Eastern Empire, established themselves in Africa and Spain, threatened France, and even, on one occasion, sacked Rome. The Danes and Normans caused havoc in France and England, in Sicily and Southern Italy. Life, throughout these centuries, was precarious and full of hardship.

当时的文化氛围也十分抑郁。基督徒认为自己会下地狱,社会文明无所依托,人们都活在被巫术诅咒的恐惧中。

[G]loomy superstitions made it even worse.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great majority even of Christians would go to hell. At every moment, men felt themselves encompassed by evil spirits, and exposed to the machinations of sorcerers and witches.

然而西欧的动荡才在11世纪得到教会的整治,13世纪意大利富商崛起,天主教融合体系的丧钟就敲响了。著名意大利文学家但丁(1265-1321)很快就代表普通百姓崛起的文化水平,不以拉丁文写作,而是用意大利方言写下了《神曲》。

天主教融合体系是一种与社会团结力量逆向而生的力量,当社会富庶稳定,人们就撇去巫术迷信(好日子就在眼前,何须靠神秘的条件去换取?),也会更不依靠寄托于另一个世界的宗教(好日子就在俗世,何须寄托天堂或是来世?)。

其他文明的回答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动乱时期还非超越性宗教不可以吗?其他文明是怎么回答的呢?

根据作者描述,当时不是没有别的文明传统。罗马传统在意大利最为强大,尤其是在律师群体中。 德国传统在野蛮人征服后产生的封建贵族中最为强大。 但许多世纪以来,这些传统都没有被证明足够强大,无法成功地反对教会(The Roman tradition was strongest in Italy, especially among lawyers; the German tradition was strongest in the feudal aristocracy that arose out of the barbarian conquest. But for many centuries neither of these traditions proved strong enough to generate a successful opposition to the Church)。

作者认为,其他传统不足以顶替天主教哲学成为时代思想,是因为它们没有体现在任何适当的哲学中(this was large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y were not embodied in any adequate philosophy)。

两点原因,或许就是作者说,“其他传统没有体现在任何适当的哲学中”的意思了吧?

首先,中国老子提出“道”的思想,是为了解决战国中期深层的存在危机,即,世界那么乱,活着有什么意义?老子指出:“道”是万物的来源于归宿,人出自道,也回归道,所以人的存在不会因为短暂或不幸福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道让人存在世上肯定有一个原因。要理解这个原因,则需要人摒除复杂的欲望,通过问道、悟道来慢慢体会的。而体会的人,可能就会逐渐产生一种心得就是,灭灭生生,万物的体系才能周转不息。人活的世界不完美,但人可能因为求道,而不被外在世界的不完美所困扰。老子的思想一再在人不安时成为中国文化的安慰,但反观,或许当时的罗马传统和德国传统,缺乏超越万事万物的信仰体系,缺乏帮助人度过乱世的指引,所以终究不敌天主教哲学。

另外,由于天主教哲学,是天主教机构哲学,一个机构有了思想的背书形成强大的动员能力,可以在乱世中相对提供管理地方实际事物的能力,而如果当时的罗马传统和德国传统不足以还给社会安定,人们也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相关文章

  • 2022-04-15 《西方哲学史》(第二册)天主教哲学

    我阅读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理解主要思潮的区别与联系。今天读的天主教哲学主要影响是“二元论观点”,我可以思考: 二元...

  • 黑暗中世纪时期哲学的特点

    《西方哲学史(上卷)》读书笔记——卷二 天主教哲学 概要 天主教哲学是从奥古斯丁到文艺复兴时期为止支配着欧洲思想的...

  • 一份从入门到高阶的哲学书单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 《西方哲学史》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

  • 中西方哲学研究阅读参考

    ​​西方哲学研究参考书目 哲学史 梯利《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希尔贝克《西...

  • 书单:西哲

    哲学史类: 《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 《西方哲学史》梯利 《西方哲学史》罗素 《哲学讲演录》黑格尔 《中世纪文艺复...

  • 密涅瓦猫头鹰的掠影杂记(一)2020-07-19

    西方哲学史-哲学笔记(一)西方哲学史绪论 本次是读《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从第四遍去读,就是整理读书笔记,做笔记...

  • 从入门到高阶的哲学

    转好友(哲学硕士)书单: 【入门】(至少完成80%) 1.《西方哲学史》,希尔贝克或《西方哲学史》,梯利或《西方哲...

  • 有一说一|论“率性”在人生中的最重要性

    英国哲学家“怀海德”似曾说过,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对柏拉图对话录的注脚”。其实何止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亦也像...

  • 《西方哲学史》随想 作者:【挪威】N伊耶,G希尔贝克

    本书有个俗不可耐的名字——西方哲学史,凡是写作西方哲学思想的书目第一反应就是起这个名字,然而,此哲学史非彼哲学史。...

  • 文学是什么玩意儿

    哲学家可以“哲学”写出几本关于哲学的著作来,比如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希腊哲学史、老子的哲学、孔子的哲学、孟子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4-15 《西方哲学史》(第二册)天主教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zf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