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长时间没给姐姐打电话了。
周末,想着姐姐应该有空,拔通了电话。
接了。
我问了一些姐姐及她家人的一些近况。
姐姐也问了我的一些情况。
她说了一句,我现在经常看你写的小说。
我说,那哪是小说?就是每天的流水账。
她说,写的挺好的。
我说,那你多看看。
她说,好。
姐姐还说因为端午节多放了几天假,所以这个周末就没再休息,现在还在干活,我想着她还要忙就没再多说,匆忙挂了电话。
姐姐能看我的日记,我很开心!
以前,我在朋友圈分享过很多篇在我看来比较经典的家庭教育类文章,也写过很多想对姐姐说的话,也就是看过那些文章之后的一些想法。
其实,分享出来之后,我最希望看到这些文章的那个人就是姐姐,因为好多话即便我当面对姐姐说,姐姐也未必喜欢听,说不定还会对我有意见,而且有很多话是我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但是写字就不一样,不管她喜不喜听,那些字她都会静静的去看一看,事先不会带有任何情绪的去解读,那么,她就更能理解我想要表达的意思,真心也好,假意也罢,都是我的一番心意。
我从没想过让姐姐如何感谢我,我就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想让她知道。
但是那时候,我才开始写,姐姐不爱看书,也一直都很忙,也不知道我是专门写给她看的,我猜,她应该都没有看到。
姐姐在她们当地县城一所学校的厨房帮忙做杂务,一个月的工资不到两千块钱,早上和我一样,四五点就得起床,晚上得忙到九十点钟才能休息,那些活儿,说重不重,说轻也不轻,都是一些重复性的机械劳动。
前年冬天回家,我看到姐姐的手上,腿上全是冻疮的伤疤,红通通的,一块一块的。
看着都心疼,不知道姐姐是怎么忍受过来的。
当然,姐姐有她自己坚守的理由。
她常说,我在学校食堂工作并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为了陪孩子。
我的小外甥现在上小学三年级了。
对于姐姐现在的生活,我一直都是不太满意的。
但我什么也改变不了,就长了个嘴,而且还喜欢啰嗦。
我猜她早就烦我了,只是没好意思跟我说。
我很早就建议姐姐辞职,去其他地方找个像样的工作,不说工资有多高,至少要是干净的、体面一点的,你现在才三十出头,对于那些叔叔阿姨们来说,你还是年轻的小姑娘,如果你找对方向,也肯努力拼搏,你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若是一直像现在这样,天天跟着一群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们混在一起,以后能有啥出息?
但是姐姐一直说,小外甥的年纪还小,学习成绩也不好,我在学校陪着他可以辅导他,让他的成绩好些,再说,孩子也离不开我。
据姐姐讲,小外甥的性格有些内向,在学校不太爱说话,总喜欢一个人玩,很害羞,很胆怯,但是回家了呢?马上变成了家里的小霸王,不给看电视,不给玩游戏,就哭,就闹,连作业都不做了,姐姐一看儿子哭闹,马上就心软了,虽然一个月一千多块钱,但是儿子喜欢的东西总是尽可能的满足。
我说,都八九岁的孩子了,不小了,你要让他学会独立生活,不要等到他上了初中还不能断奶,那时候,你真的是后悔都来不及了,要是每个家长都像你这样,学校的食堂早就被学生家长挤爆了,我看不是孩子离不开你,是你离不开孩子,你在学校辅导了这么久,孩子的成绩有好些吗?貌似和原来差不多,关键你自己也才初中没毕业,你觉得你比学校的老师更优秀吗?
我们大多数人对爱的理解往往是牺牲了自己去照顾别人。
结果是什么?
自己越来越差了,哪怕我们付出再多,在家人眼里我们的魅力却越来越低。
其实,我们应该更多的爱自己,多爱自己的结果就是会很幸福。
因为我们独立呀!
幸福是可以传染的,独立也是。
只有你独立了,家里的其他人才能独立,否则,都是寄生模式,好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好的时候,就会相互抱怨,最后把自己的一生活成悲剧。
我记得在前年春节姐姐回家时我就和她说过这些事情,姐姐后来也说考虑一下,过几个月就辞职,现在过去一年多了,依然还在学校呆着。
一方面,我很理解姐姐。
毕竟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我和姐姐小时候都吃过不少苦,很多方面没有得到满足,现在条件好些了,把自己小时候的那些不满足都投射到儿子身上了,生怕对儿子照顾不周,让他的童年不快乐。
于是,百般疼爱。
前年春节回家,早上起床,姐姐还在帮小外甥穿衣服,不吃饭了还一个劲的哄着他吃。
我能说啥吗?
不能。
若是说了,姐姐肯定会想,你是不是不喜欢你外甥?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但是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
在我看来,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希望而已。
希望来自美好,美好源自想象,但结果多半不能如愿,很大的可能是培养出来一个李天一。
前几天有个新闻,日本前高官熊泽英昭杀掉44岁的啃老儿子熊泽英一郎,有一种意见是,熊泽英一郎如此废物,且有伤害社会的可能,作为父亲的熊泽英昭,难道不要负责任吗?
一个人的成长,是整个教育系统在起作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任何一环的缺失,都让人的成长增加风险。
另一方面,我很心疼外甥。
多么美好的一个时代,你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但是因为父母过多的爱让你变得不爱学习,胆小怕事,甚至到了十多岁还不能独立生活。
很多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知识,懂礼貌,学习好,我们总说那是人家的家庭条件好,有钱,其实,家庭背景这种东西绝对不仅仅有钱没钱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我们会遗传父母的思想观念,这才是真正要命的东西。
想想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学生时代,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未来?
真的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很多家长口口声声的说爱孩子,每到过年,我总能看到身边的亲戚朋友给家里的小孩买衣服,买吃的,买喝的,买玩具,很少有人会给孩子买几本书。
仔细想想,我们现在做的真的是爱吗?
过多的爱就是溺爱,最终只会害了孩子。
这年头,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缺衣少食的年代了,但是家长们依然活在过去,给孩子买的吃的穿的喝的玩的多到用不完,孩子真正缺的是啥?
我觉得是知识。
孩子缺,家长更缺。
不要以为你到了十八岁就是个大人了。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还是长不大的巨婴。
什么是巨婴?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巨婴国》一书中写到: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
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
一个人有生理年龄,也有心理年龄。一个民族,也可以说有一个集体心理年龄。那么,中国人,作为一个集体,心理年龄会有多大?
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口欲期的集中表现则是,好吃,并且,什么事都要经过嘴来体验。口欲期不仅是好吃,也因为嘴部最敏感,所以1岁前的婴儿,做什么都喜欢用嘴唇去感受一下。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这是婴儿和巨婴的最核心心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难处,这是最根本的。
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多有皇太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
这也是孝顺或听话哲学的根本所在。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巨婴们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一旦占据了这个话语权,就会要求共同体内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这一点能实现时,就有神一般的感觉,当这一点被打破时,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我们总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强行送给孩子,很少去想这些是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就如同我每次回家,母亲总喜欢把屋梁上的腊肉取下来煮给我吃,虽然我知道这是她平常用来招待贵客的,自己都舍不得吃。
但我真的是一点也不喜欢吃。
说过很多次,但她依然坚持己见。
前几天看到一篇短文。
年度最佳教育微小说:《宽容》
娃儿拿回成绩单。
老爸:数学0分,语文1分?
娃儿点点头,颤抖中...…
空气凝结,气氛无比恐怖,感觉不太妙......
老爸深吸一口旱烟,说道:崽儿,你有点偏文科哟!
希望爸爸妈妈们都要有这样的心态……
貌似蛮难的。
我们超越了父母,儿女也会超越我们,这是自然规律,因为历史不会倒退,明天会更好!
所以,我们过多的干涉,其实更多的是在扼杀他们的天赋,我听说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培养一个天才其实很容易,只要你不用自己僵化的、自以为是的头脑试图去教育他。然后,坐等着其他父母“毁了他的竞争对手”就可以。
因为,大部分父母都不会放过自己的孩子,会孜孜不倦地用自己僵化的信念体系、自己认为的“正确”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毁掉了孩子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父母能对孩子这个独立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适度的给予关注、回应和陪伴,而不去干涉他。去信任孩子内在的精神内核,内在的灵性会引领他成长、发育、智慧,这样的孩子就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
父母可能经常会担心孩子走自己过去的弯路,而你那个时代你的弯路,很有可能是这个孩子未来就要开拓的蓝海。
所以面对孩子这个无限可能性的存在,父母放空自己,保持敬畏,这才是最美好的大爱。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定位,就是略强于我们,一个比较出色的人,一个身体、心理健全的人,要培养他的是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而不是培养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能力。
太多人是没有脑子的。
去年过年,我没给外甥买新衣服,给姐买了两本心理学家马宁老师写的《父母课堂:在爱中建立规则,引导的艺术》,昨儿打电话问姐姐,姐姐说她只看了半本,我也没啥好说的了。
劝过姐姐很多次,她不喜欢听,我也就不再劝了。
我知道,劝也没用。
尊重每个人的生命轨迹。
姐姐有她自己的想法,外甥也有他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