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散文历史有意思
王昌龄最霸气侧漏的一首诗,最后14字,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

王昌龄最霸气侧漏的一首诗,最后14字,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

作者: 文史挥墨 | 来源:发表于2023-05-31 12:57 被阅读0次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曾说:“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用今天的话说,绝句就是唐朝人的流行歌曲。

    若论绝句第一高手,不是浪漫如仙的李白,也不是沉郁顿挫的杜甫,而应该是边塞诗人王昌龄。他被誉为“七绝圣手”,后世多夸其绝句。

    杨开庵曾说:“龙标绝句无一篇不佳”;王夫之也曾说“唐人七绝第一”。能得后世如此盛誉,足见王昌龄在“七绝”这个领域成就之高。

    此外王昌龄还被称为“诗家天子”,封建社会,天子可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王昌龄却能得此称号,他在诗坛的地位可见一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王昌龄最霸气侧漏的一首诗,最后14字,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

    此诗名为《从军行·其四》,全文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我们也知道王昌龄除了是“七绝圣手”,还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在27岁时曾远赴边关,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而这首诗大概也是那段时间所写。

    “玉门关”则是边塞中常见的意象。李白曾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之涣也曾写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唐朝,玉门关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在它的西边是一片暗云雪山,东边却是杨柳依依的家乡。诗人回看玉门关,其实是在望着家乡的方向。将士们离家万里,远赴边关,思乡之情在所难免,就像李白所言“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漫漫,纵然将士们的铠甲因为频繁的交战而被磨坏,却无法磨灭他们的豪情壮志,如果不将敌人打败,就永不回乡。

    第二句明明还在思念的家乡,可是到了三四句却转换成报国杀敌的激情。而如此转换非但不显突兀,反而突出了将士们的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就像戴叔伦在《塞上曲》中所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样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读来令人热血沸腾。盛唐的国力空前强盛,在对外的战争中基本是百战百胜,而“一将功成万骨枯”,所有的胜利都是战士们用鲜血换回来的。

    即使他们是甘愿为国捐躯,但还是令人觉得悲壮,就像《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所言:语亦悲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昌龄最霸气侧漏的一首诗,最后14字,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dy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