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自然

作者: 朗月微光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22:50 被阅读88次

    文化遗产的继承,最佳法,是任其自然,不可自觉继承。一自觉,就模仿、搬弄,反而败坏家风。
    近代人笔下没有古人光彩,最最自然地浸淫其中,自然有成。道理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一样,继承也无为继承。
    《文学回忆录》第十三讲

    有一种提法,写作之初,模仿优秀作品,可以快速提高写作能力。但有时写着写着,就钻进框架出不来了,一出来,就写不成文章。

    就像本文开篇所说,《诗经》被政治家、儒家弄成尊严和工具。诗经成了教条,失去了文学性。

    我们学习古代文史作品,需要沉浸其中,感受其精神文化,文学、史学、哲学融会贯通。这种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到了近代却出现了断层。

    现代知识体系分工太细,走专而精的道路,技术极大的进步,文学却没了统合性。很多人都切身感受到,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瘠,是因为缺了底蕴,断掉的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

    现在网上各种各样的写作速成班,正是顺应了这些亟待弥补的精神虚空,作为教人写作的课,欠缺了内涵,倒是自己的口袋鼓了起来。

    写作是急不来的,开始我们可以很笨拙,慢慢的爬行,等到积累了足够的力量,自然可以奔跑起来。

    最近写东西(还谈不上写作),总像是缩在笼子里,在大脑中演来演去,要写时,下不了手,动不了笔,不是因为无事物可写,是因为心中的条框太多,写的时候,就像一条条丝线在来回拉扯,左右摇摆,直到最后时刻才草草完成任务。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现在流行的国学馆,虽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从网上的视频教学里,看到的完全是模仿的痕迹,穿唐装汉服(也只模仿个大概的样子),学古人衣食起行,读弟子规,三字经,执孝子礼,甚至体罚。

    国学不是一味复古,需要的是精神传承,就像书中举例竹林七贤,建安七子,陶渊明,继承了《诗经》的精神,开创了自己的文学成就。

    回到写作

    写作需要真性情,情感自然流露。
    写作需要感悟生活,生活是一切作品的缘起。
    写作需要文化的传承,文化底蕴是写作的根基。

    写作需要与大师对话,取其精神,承其精神。
    写作需要师法自然,万事万物均有灵性,均可入文。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更文第三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师法自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gn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