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下午给我发了三本有关时间管理的电子书,我一看,这三本书都看过,不过有时间我也可以再看一遍,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接着,班班说她也要多读书。由此,便开始了一个半小时的话题畅聊。
从快速阅读,聊到工作流,再到动机。
我:立个flag吧,每天阅读一本书。
班班:我试过在半小时内逼迫自己快速地看……但是一点都看不进去
我知道,这肯定是陷入了一种误区。就是认为看书一定是从头看到尾。于是,我开始讲快速阅读的方法。
我:当前碰到什么问题(比如时间管理),找到书(比如小强升职记),打开书之前,提前想一下自己想解决什么,目前能想到什么,简单搭一个框架,或者写三点;然后打开书的目录(大致浏览目录),按自己搭的框架去获取书中的知识,挑重点的地方看,不必所有页都看。
班班:我一直会担心自己搭的框架特别不成熟……
然后就觉得要细读作者的框架,背诵他的框架…
是的,这里有属于第二个误区,就是我们非常喜欢跟着作者的框架走。以前我自己也是如此。但是,如果以解决问题式的角度去看这一本书,实际上,这本书当中很多地方,对本次解决问题而言都是“废话”,不用花太多时间去看,只需要挑和解决问题相关的部分,着重看。
比如,辉哥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如下图。

以下是班班的总结
那就是说,我还是应该先改一下观念。看书就不应该从头看到尾
然后具体怎么去快速阅读,高效地阅读是下一步行动
班班的理解能力太强了,学东西真是快!非常棒!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再加上刻意练习,很快,快速阅读就不成问题。
但是只是看书,解决问题这样的单点操作,并没有产生正向循环的作用。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工作流”。
我:1小时快速阅读之后,最好还能抽空画个逻辑树,列3点,复述一下学到了什么
这件事做完之后,再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感悟、关联,就可以输出一篇文章
然后,写文章的时候又想到了什么,继续去找书看,进行输入
这就形成了一个“工作流”
当然,不一定是写作(写作只是一类泛指),可以替换成“解决问题”
以下是辉哥对于“工作流”的看法。

聊到这里,班班突然提出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问题:“但是动力的来源就是真实的问题是吗?”
我:问题只是表象
背后的本质,就涉及到“动机”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我们只是关注表面现象,不去关注动机的话,实际上有些事情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比如你今天冲动之下立了个flag,结果到截止日期也没有完成。平常心里也惦记着这个事情,但就是不肯行动。
为什么呢?就是动机不足。
我:那如何找到动机呢?
有3种方法:关联感,胜任感,自主感。
班班:我这么理解对吗?关联感是指跟自己利益相关,胜任感就是成就感。自主权是啥
我:非常棒,我刚刚一直不说后面的内容,就是希望做到自己先思考
关联感,就是增强关系。和自己利益相关,这么想也可以
比如,让我看圈圈的小黄书,我觉得太难,看不完。但是圈圈说,看完此书并发表文章谈自己感悟的,可以获得和她约饭的机会,,,,那我就会把看书这件事和约饭关联起来
然后你就知道了,去啃书,去写文章
班班:嗯嗯,认同!这也就是像对赌、交押金、完成了送书这样的活动原因?
那这种也算是关联感吗:比如我现在在做社群运营的工作,那么我想要去看一下运营的书籍。
我:你说的这种,是属于胜任感
胜任感,就是打造胜任力。为了胜任这份工作,在这个组织有更好的发展,去做一些事
班班:在我的理解中,胜任之后,也是为了能给到自己更好的利益。所以这不也是关联吗?
但是我有时我在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利益的想法
我:第三个,自主权,就是热情之所在。就是符合兴趣爱好、个人天性及符合核心价值目标的事情。
班班:哦哦,我知道了,这属于自主权
因为我发现解决掉一个问题是我很热爱的事情,我很享受解决完问题之后的成就感
我:很棒!
可以把以前的思考和今天的三个动机来源关联起来学习,这也是《如何高效学习》里提到的“关联学习”
班班:老师引导得好
小王子你真的很有做老师的天赋,我觉得做你的学生肯定会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哈哈,谢谢班班如此高的评价!
我现在并不是老师。
但能给他人带来一定的启发,并有所行动,是非常令人自豪的一件事,我会坚持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