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诗,那余华的《活着》就是一个人的残忍旅程。我曾看过以《活着》改编的电视剧《富贵》,也看过葛优主演的电影《活着》,最后才看了原著。虽然电视剧和电影都秉承着最终原著的精神,客观反映了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但是终究还是有些许欠佳。最镌刻的思想还是要用最精准的文字来表述才能给人意味无穷的感觉。
《活着》文学有种神奇的力量,能让读者置身其中,同喜同悲,当我第一次捧起《活着》时便深深被它打动。深沉而悠久的黄土地上,老人和牛一起在地里耕作,老人就像这牛,这牛就像老人,他们都是“富贵”。
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一声吆喝,道尽多少悲凉。富贵对着老牛呼唤逝去亲人的名字,那是他仅存的一点念想。或许是因为早已知道了故事结局的缘故,读到这一句不禁让人悲从中来。一个垂垂老者,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最后孤独一人,只能和自己的老牛对话,寄托自己的哀思。
富贵和牛对话的场景让我想起,有一年我在后山公园的时候看到一位老人,她一个人来到了半山腰的亭子旁,默默地坐下看着夕阳。我不知道她只是单纯的欣赏风景,还是习惯了和老伴一起散步。看着她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了我老年的时候,不知道是独自想念,还是独赴奈何。
深情的语言后隐藏着令人窒息的绝望,而这种绝望映射在现实中就是《活着》所要表现得那种对人生的摧残。正如杜拉斯的《情人》的开篇:“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而相比于富贵年少时衣食无忧、风流快活的样子,后来被人生所摧残过的富贵更加真实、更加令人尊重。因为那是一个饱经风霜而看透人生的老者,那是一个在无尽的绝望中固守一丝希望的斗士。
王小波曾借陈清扬之口说道:“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我想这句话来形容富贵的一生再合适不过。儿女、妻子、女婿、外孙一一离他而去,每一次都是晴天霹雳,都是无尽的心碎。他身边亲人的逐个离去,是时代的悲哀,作为这个时代中的一员,他只有“随波逐流”。虽然我们总说人民创造历史,但是在时代的大潮里,一个人只能被时代裹挟着前进,不管是幸运还是悲切。富贵的一生就是忍受摧残的一生,因为忍受够了摧残,所以在黄土地里他才能“平淡”的讲述自己的一生,才能和“富贵”对话,才能喊着“二喜、有庆、家珍、凤霞、苦根“的名字而没有泪流。
人生来就是要受苦,受摧残的,不然为何初生的孩子都是“一声啼哭”,然后落地。生活中,快乐的时刻总是短暂的,唯有生活对你的摧残无处不在,只是有轻有重,不是每个人都会像富贵一样不幸。这种摧残或许是感情的破裂,或许是工作的失意,也或许是亲人的离去。不管如何,只要你还活着,就要忍受这样或那样的摧残,直至死亡。
看过《活着》的读者都知道,故事的最后富贵又唱起歌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富贵的一生,也是每一个平凡人的一生。曾经年少逐梦,壮志凌云,希望自己归来仍是少年。但是岁月流逝,时光如梭,待到回首往事,一切尘土归一,终了还是空空如也。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余华用冷峻的笔触,借富贵之口讲述了一个关于“活着”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悲凉而又绝望的,叙述的口气却是平淡的。正如田野间吱呀吱呀的扁担声,慢慢的,田野还是会趋向宁静。广阔的黄土地再向富贵和“富贵”召唤,也在向我们召唤,这是每一个人的归宿。只是去到那里之前,我们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忍受这摧残罢了!
生活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但活着,却只是为了忍受摧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