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文章的第一步,观察。
写文章没思路的根本原因就是平时没有好好观察。
为什么这么说?
“文思”是人内心的活动,这种活动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由外界的事物引起的。要体会“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感,要到“去年今日此门中”才更强烈。见到了“物”才能产生那个“情”。所以要写出文章,就应该到与文章有关的地方去观察。脚上的泥越多,写出的文章越精彩。
如何观察?
人通过五种感官与外界建立连接,眼耳鼻舌身,对应的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观察首推用眼看,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用眼观察最方便、最直接。
南京中山陵是埋葬孙中山先生的地方,从平地上去要爬很多台阶。有一年,宋美龄登陵,黄仁霖陪同。黄仁霖很胖,平时缺乏运动,加上天气很热,爬上去真不容易。各大报纸报道这个消息都是用“黄仁霖满身大汗,气喘吁吁”来形容。只有一家报纸多了一句“中山陵由平地到陵上的石阶是392级”。当然这个记者不一定一级一级的数过,中山陵有资料。同一个报道比哪家写的好,这家报纸得了第一,就因为他仔细观察,注重细节。
从听觉落笔,也别有一番滋味。“留得残荷听雨声”,残枝败叶通常会忽略它的美,但通过听觉,把他幻化做乐器,有了情调,有了价值。还有一些场景是看不见的,只能靠听。“夜半钟声到客船”,夜晚黑漆漆一片,只有通过钟声才知道有远方的客人到来。
再说味觉。味觉可不是吃货的专属,也可以为写作捕捉灵感。《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曹操行军途中天热缺水,官民们口渴难耐。为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曹操谎称前方有梅林。官兵们一听到梅林,立马联想到酸甜多汁的杨梅,口中分泌出很多涂抹,加速行军度过难关。
关于嗅觉。东坡先生是位美食家,鼻子比一般人要灵敏,他用嗅觉写出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漫山竹林,并没有笋,但依然通过嗅觉闻到了新笋的香气。
还有触觉。有个男生写他看到自己喜欢的女孩与别的男同学在一起,立刻觉得肚子上挨了一拳。这个形容瞬间就让这个男生内心的醋意和悲伤情感立体形象了。
哪种感官描写最好?
其实没有可比性,五种感官各有优势,只要自己擅长,能灵活运用就是最佳。
美国作家凯伦凯勒从小又盲又聋,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彻底的关上了大门。但她经过一番特殊的教育,充分激发了她的触觉,让她能识字,接受了高等教育,还成为了作家。她去“看”芭蕾舞,她欣赏的方式是借地板振动感受音乐和舞步。她和艾森豪威尔见面,用手摸这位美国总统的脸来识别。她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到,耳聪目明的人常常心不在焉。
用好自己的感官,写出来的文章就有了区别于他人的“体味”。
所以,平时请放慢脚步,对有兴趣的事物留心观察,充分激活多重感官去体会,引发内心的联想和思考,“灵感”就来了,文章就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