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把人类思考和认知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快捷方式,一种是非快捷方式。
快捷方式:直接、快速、高效率,我们暂时称之为“直觉”;这种方式常不靠谱。
非快捷方式:间接、慢速,我们称之为“理性”。这种方式经常是靠谱的。
这两种方式表面上看上去是平等的,实际上,在选择的时候,“直觉”处于主导地位的。当“直觉”迅速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理性”会像一个跟班、随从、大臣一样,对“直觉”得出的结论提供大量的论证。
我们再温习一下古代寓言故事《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
视其颜色,窃斧也;
听其言语,窃斧也;
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结论:如果你的直觉得到一个结论,理性就会自动地为你寻找支持这个结论的种种证据;你的结论一旦改变,它又会自动寻找支持新结论的种种证据。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理性永远是感觉的奴隶”。
人类的认知能力由人类自身决定;如同发动机没有自检系统,无法自检自身缺陷;人类对认知也一样。但人类的进化又要求人类具备既可迅速看清事物,又能瞬间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这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能力,无疑是人类多维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再具体到我们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又该如何去做呢?
冯唐总结的麦肯锡的方法显得高屋建瓴:尽可能基于事实,敢于提出违反习俗的假设,再严格遵循逻辑验证你的假设,最后始终保持获得真知灼见的意识。
概括起来,就是“远离认知中的舒适区”——用事实、假设、逻辑、真知灼见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远离认知的舒适区。
“远离认知中的舒适区”和“扩充能力圈”无疑是主题的暗合。
梁宁老师在《产品思维30讲》中从另一个维度对“扩充能力圈”做过深度阐释。
人和产品分五个层次:
最外层是感知层就是一个人的样子,他的相貌、举止、着装。
第二层是角色框架层,是一个人的生活和社会角色。
第三层是资源结构层,这层不只是这个人的人脉和财产,还包括他的精神结构和精神资源。
第四层就是能力圈,在能力圈的里面就是这个人对自己存在感的感知。
所以,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你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然后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最内层是内核,也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感。如果这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他就不再有改变的冲动,所以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比如:女人婚后不化妆、男人满足了不奋斗。他存在感的不满足,明确的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存在,他就会不断改变他的能力圈,从而调动资源组合、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这是不是加强版的“远离认知中的舒适区”的升级之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