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伴侣的标准是什么?
一份《中国95后数据报告》,在“最看重伴侣的哪个条件”一项中,三观一致战胜了性格、外表、经济,跃居第一。
所以,三观不合也成为情侣/夫妻感情破裂的重要杀手。
什么是三观不合?
你喜欢看书,他喜欢玩游戏,这不叫三观不合。
但是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文艺嘛?这才叫三观不合。
你喜欢去西餐厅吃牛排,他喜欢在大排档撸串,这不叫三观不合。
但是他说那玩意儿死贵,还不好吃,说你真是做作,这才是三观不合。
跟三观不合的人相处,比不眠不休地连续工作24小时还要累人。
可是我们想过没?要有完全一致的三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
怎么破?
试试按照相同的厌恶去找另外一半,你会发现事情变得简单很多。
厌恶比喜欢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比如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
甲:你喜欢XXX歌?
乙:对啊,你也是?
甲:我也是。
于是,你们开始从这个歌聊起,聊到更多的相同兴趣爱好,慢慢地成为朋友。
换一个模式看看:
甲:我讨厌XXX歌!
乙:天呐,我也是!
很快,你们就可以成为朋友,继续有更大的可能性成为男女朋友。
这是非常奇妙的,共同的厌恶,让你们的距离更加靠近。比起分享积极的信息,能够共享消极态度的人更加亲近。
共同的消极态度(shared negative attitudes)就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对一个第三方持有负性的态度。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任何事物:一部电影、一种食物、一首歌、共同的熟人、名人、某种现象等等……
这是为什么呢?
南佛罗里达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Bosson做了一个实验:
他通过一些方式让一个人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的性格跟心理特征,让参与实验的人根据这个人的情况,说一个自己喜欢的点,和一个厌恶的点。
然后,他让相同喜欢点的一群人一起社交、相同厌恶点的一群人在一起社交。
结果显示:共同厌恶的群体比共同喜欢的群体,拥有更高的亲密关系。
通常来说,大家在交朋友时都是先展示友好的一面,面对陌生人,释放善意是默认设置。但展示负性的态度,虽然有一定风险,有时却能达到“奇效”。
美国有一个非常火爆的约会软件Hater,它帮助了无数情侣成功走入婚姻。
与让你直接刷脸看颜值的约会软件不太一样。当你在 Hater 当中注册以后,会为你提供 3000 多个让你判断好恶的话题。比如以下这些 :
无法忍受乡村音乐?
对某某明星迷之厌恶?
不爱自拍?
这些话题包含了明星、生活习惯、食物...各个方面,经过上百个问题的测试之后,系统根据你们共同讨厌的事物和真实的地理位置,进为你匹配合适的对象。
而当人们表示厌恶的时候,其实是一种自我暴露,这相当于信任的表达。
这种共同反感在建立信任感的同时,也设立了群里内/外的边界(in-group/out-group boundaries)。人们倾向于对群体内的人表示好感,俗称“站队”。这时,反感就是一段关系的粘合剂。
了解一个人不只限于知道Ta的喜好,当你知道Ta讨厌什么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自己真正懂了这个人的秉性。
你想想,你和朋友之间:“我巨讨厌那谁!” 你们的关系是不是更近一步呢?
共同的厌恶是维系感情的关键
比如说,你们都讨厌胖,那么你们会一起去运动,他上健身房,你练瑜伽,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目的是一样的。
这样的共同厌恶,比共同的兴趣爱好更根深蒂固,用中国的古话就叫“臭味相投”。
美国著名脱口秀演员黄阿丽和她丈夫的故事非常有趣。
她的丈夫是一半菲律宾血统一半日本血统,而她自己是中国和越南的混血,他们都讨厌韩国人。
于是,他们在一起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吐槽韩国人。
每次吐槽完韩国人,他们的关系就更加紧密一些。共同的厌恶,是维系他们夫妻关系的秘密。
其实我们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臭味相投”的夫妻,他们的关系反而更加亲密。
恋爱是和优点相处,而过日子是和缺点磨合,如果在一起连自己的缺点,厌恶的东西都不肯向对方坦白,那么这样的婚姻始终悬在半空中。
反观生活中很多男女,恋爱聊天的时候,总是喜欢说:我喜欢旅游,喜欢读书,喜欢健身,喜欢电影,但是,这有什么毛用?
不断维持自己在对方眼中高大上的形象,只会找到一份华而不实的感情。
真正的爱情,
是你们都可以在里面做真实的自己,
不需要刻意隐藏和假装。
相处自然舒服,
彼此成全又互相打磨。
所以下次约会时,
当因为找不到共同兴趣爱好而冷场时,
不妨从另一个角度,
说说讨厌的事情吧。
你有什么讨厌的事物吗?
欢迎下方留言,
也许顺便捞了个对象也说不定喔。
本文由凹凸研究社原创出品转载请联系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