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应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师教学的个人目标,将课程在班级层面创造性地实施;二是把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个人目标,让学生真正走进学习。教学目标设计应把学生预期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融入其中,力求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教学目标应体现核心素养融合,以能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运用语言做事情、完成任务作为撰写范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不应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割裂开来,而应通过创设复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探究意义,解决问题,形成素养。教学目标应反映学生的具体学习结果。这种学习结果是对预期教学结果的具体表述,一般用表征学生某种行为表现的具体的、可观察的术语来表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所反映的预期学习结果一定是综合成果。这种综合成果或表现需要在梳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将概念性知识作为核心素养的载体。
2.实用性原则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目标的具体化,应具有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特征,并要与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一致,设计时强调用所学语言做事情和解决问题。
3.发展性原则教学目标符合学情,指向学生未来发展,既基于具体学科知识和技能,又体现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科本质。
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这才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根本目的。为此,教学目标设计应聚焦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等,传递信息、表达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学目标设计首先应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学会了能做什么,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有什么影响等问题,而非仅仅是教师本人想要教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