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4135/3c99dfb77a590643.jpg)
温馨提示:本文5千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从老家做清明回铜陵的高铁上,我坐在临窗的位置,手捧王阳明的《传习录》。
大多数时候是低头若有所思,时而抬头凝视远方。
窗外,一闪而过的似明亮的镜子,那是一个个不知名的湖。远处群山连绵,巍峨宁静。近处油菜花开的正艳,那种金灿灿黄带给人一种心里亮堂堂、一种温暖甚至幸福的感觉。
我想我的情形和周围环境似乎格格不入,显得另类。因为我座位的周围,是一个个捧着手机的人。
他们痴迷于手中的一小块闪着亮光的屏幕。或紧盯着亮光,长时间面无表情;或带着耳机听着音乐闭目养神;或露出微笑,沉吟不语;或随着屏幕里发出一两声诡异的笑声。
我的右侧的两个座位坐着一个比我年长的中年人和一个年约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中年人手中拿着一杯水,青年人手捧手机。中年人面像和善,文质彬彬,年轻人长相清秀,精明干练。
中年人看看我,再看看我手中的书,有几次欲言又止。终于微笑着对我说,“那是做哪行的,看你像个文化人,是教师吧?”
“不是,我是****”
“挺难得的,还能看这种书?文言文的,那是中华文化啊”?
“也就随便翻翻。”
“不!难得!我这样岁数好几年都不碰书了,他们,,,”他看了下隔壁,“他们年轻人更加不碰书了”
年轻人听到这放下手机,看了我一眼说,"没时间”。
“没时间?我看不是,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挤挤就会有的,这话是鲁迅说的。你看,现在的时间,你在玩手机,人家在看书”。
“还是思想意识问题”,我说,“现在的的人压力大,来自家庭、职场,来自周围亲戚朋友,各种贷款要还,社会是一种笑贫不笑娼的状态。人们只羡慕你的口袋鼓胀,而不关心你的钱是怎么来的,是否来路不正。社会缺少一种价值导向。
所以,他们忙着赚钱,急于赚钱,一旦赚不到钱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内心浮躁状态。内心不安定,不安静,不可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的”。
“你看,大哥是个明白人”,年轻人说,“我就觉得吧,读书没啥用?”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老古话这么说的,你说没用?”中年人说。
“话虽这么说,那就是一句口号谚语而已。关于读书有用和读书无用的辩论论调由来已久,都可以写个2万字的论文了。”
我说,“简单来说,我是支持读书有用的。
我认为,谈论这个话题,不能拘泥于个人,个体家庭或个体家族,要放到历史长河中,放到大的层面,放到社会阶级来讨论这个话题。
首先,你会发现这两种言论与阶层,知识水平等很多因素相关。
中产阶级普遍认同读书有用论,因为他们深深品尝到了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不读书,他们认为自己仍将处于迷惘懵懂的状态,读书扩展了视野,为自己创造了机会,更感觉如果不是因为读书,可能会挣扎于社会底层的焦虑。
而往往较为底层的一部分群体认为读书无用,因为他们很多人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并不知道读书能带来什么,这种看不了摸不到的提升不如实实在在打工赚钱来的实在。
他们往往看到村头老朱家高中辍学的姑娘在发廊月入3万,看到隔壁老刘的儿子工地搬砖月入8000元,而自家读书的大学生,一路读到研究生,一分钱不挣,花着家里的钱,还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未来听说书读的好的还得给读的不好的打工,所以还不如不读,读书无用论自然形成。
富裕阶层也可能会认为读书无用,但更多的只是认为读课本无用,而不是认为知识无用,所以他们会培养子女学习更多更实用更能提升技能水平的知识。
另外,也有一种阴谋论者,认为读书无用论是过去相对高层次的人宣扬出来的谎言,以及对穷人阶级设置的又一种上升障碍。
因为害怕底层努力者抢他们的饭碗,因此宣扬读书无用论来愚民,让底层人民放弃最后一个武装自己的机会,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我说的时候,二位一直在仔细的听着。中年人若有所思,年轻人的手中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手机。
显然我的话,勾起了中年人讨论的热情,他说,
“我认为你说的很对,我们老家有句话叫'三代不读书,不如一圈猪',读书有用还必须意识到读书是个系统工程,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养成习惯。当我工作、生活中有烦恼时,我就找本纸质书本静下心翻一翻。”
“你的习惯还比较好。”我说,“书中可以找到你要的答案,俗话说,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的”
“这些书籍都是一些智慧人的结晶。我小时候就很羡慕那些文章可以成为铅字的人,认为能够出书的都是能人。长大了,于是发现, 民众中总有一些多愁善感,思想敏锐的人,且拥有文字天赋,对生活有独特的感知。
在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看到了生活的本质,痛苦不堪,可是他们已经不能回到二十多岁去再活一次,情有所感,于是他们拿起手中的笔;
等到他们五六十岁的时候,年老色衰,出于懊悔、感伤、以及善意,出于对生命的感慨,促使他们拿起笔来,把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总结到的感受,或社会经验或反思,以各种形式归结到书中,告诫那些年轻人,希望他们能把握住自己的时间,找到真正的力量之源。
所以,阅读一本书,就是在和一位大师在谈话,聆听他们一时甚至是一生的的教诲。而你阅读完只需几个小时,几天,至多几个月实践,所以有人说,读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成本低,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4135/70f2e22046581f86.jpg)
我感觉我说的还比较流利,表达的还比较清楚,二位听得比较入神。
停顿了会,年轻人说,“我也看书啊,现在手机也有许多教人读书的APP软件,微信公众号也有一些人专门写公号文章,我有时晚上睡不着了,也翻翻一些。比如我经常访问的是今日头条,有时候还能赚钱"。
“哦,今日头条上也有文章,不过那是新闻,不是书籍吧,”中年人议论说。
“对的,同样是阅读,他的阅读,和你捧起一本书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儿子看课本,老子看小说一样,阅读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儿子是学习,老子是娱乐。现在这个是普遍现象,但大家都浑然不知。”
"怎么讲?"
“你看,你俩都有阅读,只不过你的是深度阅读,他的是趣味阅读。
他们认为看书和其他事没什么区别,是个人喜好不同。就像你喜欢看书,我喜欢玩,这是平等的,都是消遣的一种方式而已。
去阅读,就和刷抖音,微博,微信一样的,只不是是形式不同而已。或为了排遣寂寞、孤单、无聊,或为了减轻生活、工作压力。
“是啊,这是现在一种现象啊。”年轻人说。
“但你的不是在读书,如果要归到读书,那只是初级阶段而已。深层次的读书其实是一个枯燥难熬的过程。尤其到了一定难度以后,它就已经不受兴趣的重力影响了。
起码目前的我绝对不是因为读书轻松愉快才读书的,我是为了去和更高明的人——那些作家,那些先知大师,那些行业顶尖人物——验证自己的感受,同时指导自己下一步究竟该怎么活。“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中年人说,说着用热切的目光看着我,眼神中流露出相见恨晚的表情。
“过奖了,这只是我读书心得。”我说,对方的表情激起我的谈话欲望,于是我接着滔滔不绝起来。
“他们这些年轻人没吃过亏,没有体会到世道沧桑。而我们这些40来岁的人或上了年纪的人才了解:江湖是险恶的,社会是复杂的,谁都不能等闲置身于苦难之外——除非拥有坚固铠甲者。
而懂得用那些人用那些作家,那些先知大师,那些行业顶尖人物的思想作为防具,兴许能全身而退。
没有观念的人注定被奴役,拥有观念的人则将受尽折磨,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漏洞百出。只有思想自成系统的人,才能守卫自我 。
而读书就是这样的重要捷径之一。如不尽早去主宰自己的思想,就会像没有方向的飞鸟,成群结队的飞向树林之外,钻入他们早已布置好的网中、陷阱中。”
“你的看法比较深刻。”中年人插话说。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谎言。这些谎言是一场潮流的冲击,自古观潮无恙者乃上层阶级,其余人皆在潮中。若是不努力苦练弄潮技术,那么,当真相显现时,我们又拿什么来守卫自己和自己喜爱的人?”
“那我全身而退,我不跟你玩了还不行吗?”年轻人说。
“不行的。其实你这种说法就是出世思想,是逃避。中国人非儒即道,要不就是佛。佛教就是出世思想,并不是积极入世思想。要想积极生存,把控自己命运,还得积极学点思想,学点能力,学点生存技能。
只有力能改变力,只有磁场才能改变磁场,只有水流才能洗净水流,同理只有思想才能改变思想。
我们努力去获取思想了吗?我们努力去把不曾有的见识和想法填进自己的大脑了吗?
如果只是在可控的想法和熟悉的语言里生活,那生活就不会改变。我们只知道'是这样'而不会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它是这样”和“它为什么是这样”是两种属性完全不同的思想,因为它们的获取方式迥然不同。
“它是这样”,只需要被动接收信息,比如我们日常行为,比如看电视剧,广告,头条等充斥着大量信息,或者听别人说一些八卦。而“它为什么是这样”,答案则来的更为艰难,更为兜兜转转。”
在我说话的时候,中年人不断对我竖起大拇指,而年轻人则静静的听着。
车窗外,只可见高山,大的湖面,和连绵成片的村镇房屋,青顶白墙。小山和小河由于车速的原因,似走马观花般从眼前掠过。时而还可见村庄的周围大片绿地、大片黄花,各种颜色的花。
“你的意思是靠读书来改变思想?但是,我看一些书籍并不具备那样值得认真阅读的价值。”
“你的这个看法也很深刻,其实就是应该如何优选阅读书籍的问题。我可以把我的阅读经验可以分享给你,你可愿意听呢?”
“好啊,洗耳恭听,反正现在也没事。”
“滚滚红尘中,你我能在火车相见,算是有缘。我挑书一般有个原则,看那些有难度,有挑战的书籍,让你感觉有点儿吃力的书籍,比如经典名著,中西方思想史大部头、哲学名著,还有就是老外的工具类书籍。
中国人写的大多数书籍包含传统文化书籍,只指出错误,不给解决方法,看了半天还是不知道如何去做。老外写的书籍,逻辑性强,大多数都给了实施步骤或方法论,只要坚持去做,总会有收获。
网上对此都有评论的,叫跳出个人舒适区的阅读,这种阅读在于突破自己界限,改变自己,是思考,是忍受孤独和折磨——去点燃闪电,去声震人间!
我认为,只要一个人不想着突破自己,创造或寻求新事物,那他就相当于没有追求。没有追求的人很难过上想要的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需要去追求的。
建议去读那些稀有的书籍,凌驾于人类才智之上的书籍,不屑于俯首的书籍,那些天才写的书籍。
也许刚才是完全看不懂,没关系,因为这样的书是必须先读其他的书才能回过头来读的书。但是只有这些稀有的作品,稀有的人格才能真正的改变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4135/3524b9dcccd1b677.jpg)
因为真正的读书其实就是在学习,在图谋改变,而在舒适区的读书其实在休闲娱乐。
所以我不看那些肤浅的书籍,那种一看书名就知道写了些什么的所谓书籍。有些书让你喜欢,是因为其创造了某种思维捷径,或者压根儿只是某种幻觉。要知道最容易获得的乐趣也是最容易消散的。”
中年人点点头,说,“读书,学习自古就是苦差,是少数人才愿意去做的事情。所以,从古到今,读书人都只占总人口的极少数。”
“上面说的是挑书,等到在书房中阅读的时候,我也有个原则,就是要尽量去独立思考,结合记写笔记,写感想等,将看到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努力变成自己的东西,落脚于实际应用。
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检验书本到底有没有用,还需通过验证获知。
有句话说的好,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甚这么说呢?任何书籍都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甚至是种歪曲。现实总是疙疙瘩瘩,奇形怪状的。但是书里面的世界却是比较光滑的。
写过书的人都知道,作者都会考虑结构安排,考虑逻辑线索,一步步把读者往道上领。为了阅读效果,会把很多乱七八糟的因素砍掉。可是现实世界里哪会这样?
比方说,在书本世界里,猪头是不该成功的。可是现实中,确实有大把成功的猪头啊。所以说,书籍总是比现实更光滑,更合理。它永远是一种简化。
读书人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明白,书本只是书本,读书的时候要批判接收,要有怀疑精神。完全相信书本,用书本的眼光看待世界。大家就会觉得他读书读傻了,觉得他有点迂,有点呆了,叫书呆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4135/2342841623710c3c.jpg)
“谢谢你,你的话对我很有启发。”年轻人说。
“但愿对你有帮助。”
“现在政府也在鼓励全民阅读,建立的公共阅读点越来越多。”
“当大部分人物质生活满足了之后,必然追求精神生活。这是个必然趋势。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捧起书本,相信你也会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
高铁到站了,我们仨人并肩走出铜陵站。他们二人和我不在一个方向,却坚持要送我,我只好顺从。出租车到小区后,我们握手告别。
回到家,躺在床上我在想,我是什么人?我是一个布道者吗,还是一个社会名流,还是培训界大咖?我所说的,那个年轻人当真听得进去吗?我看未必。
我自认为在高铁上的聊天谈话,是我多年的读书经验之谈。
我只想把它纪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这样一个道理,影响更多的人,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二〇一九年四月七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