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母亲角色的应该要算观音菩萨了。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孩子都伴随母亲的唠叨成长着。母亲的唠叨就好比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只要轻轻一念,就能让人头痛欲裂。孙悟空无法无天,但最怕的却是紧箍咒,就像孩子们最怕母亲滔滔不绝的训斥和唠叨。
《西游记》中的紧箍咒既是观音树立威信,建立权威的手段,也是对悟空的一个惩戒和教育。“紧箍咒”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母亲通过“紧箍咒”来管教孩子,为他们制定规矩。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很神奇的,既能鼓舞人,也能摧毁人。所以,在运用紧箍咒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几点:
1.要把握好度,避免“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就是刺激过多、过强、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一种心理现象。当母亲的“紧箍咒”出现第一次时,孩子可能是内疚的;第二次第三次时,孩子可能不耐烦了;第四次甚至更多次时,孩子可能会反感,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妈妈们要关注孩子的反应,不要一厢情愿的以为说得越多,孩子就会越记得明白。不妨让孩子复述一下你要教育的内容,如果他明白了,就表明教育效果已经达到了。
2.不轻易念,避免发泄情绪。
《西游记》中,唐僧刚开始念咒的时候是带着愤怒的情绪想赶走孙悟空的。悟空是伤心难过的,还找了观音和如来哭诉。但后来逐渐的信任悟空,咒也念得很少基本不用念了。悟空因为师父的信任也更加的尽心,个人修为也不断上升。
所以,妈妈们要信任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有自我成长的能力,而且要体察自己的情绪,冷静的时候教育孩子,不然,可能会将教育变成伤害,造成亲子间解不开的心结和误会。
3.要分场合,避免孩子心生怨念
《西游记》中,唐僧在外人面前从来都是夸自己的徒弟心地善良,多么英勇善战,多会降妖伏魔。没有一次在公开场合念咒,所以悟空虽然害怕,但并不对唐僧产生怨恨。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虽然是谦虚,但也不适宜为了表示谦虚和友好而在公开场合贬低自己的孩子和数落自己的孩子。因为紧箍咒是一种家法,适宜在家中念。
4.要解释缘由,避免沟通障碍
孩子需要一个有温度的妈妈,而不是只有对错的法官。孩子容易将“妈妈的唠叨”和“妈妈”产生混淆,而对妈妈不满,这样就会造成彼此的沟通障碍。如果妈妈们像观音跟悟空解释如果没有人管束他,他再闯出祸便没人收管一样,孩子是可以理解母亲的苦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