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多数时光,不论愿不愿意我们都要与和一个人相处:他的名字是“孤独”。
中学毕业10年了,举办同学聚会,邀请我同去,我想了想便委婉拒绝了。人太多,也都不怎么熟悉,许久未联络,见面了又能干嘛呢?你捧我吹,你炫耀我恭维,你忆苦我思甜,你伤感我流泪,你出轨我离婚?这些我都不感兴趣....
很少参加3人以上的聚会或者活动,除了家庭大聚会。
一旦人超过3个,真心话就很难坦诚的袒露,温和的情绪和关切就会很难流露,攀比、争夺、混乱就会产生。远不如3人以内小聚会来的愉悦。
想想。大概是我本身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吧。在这个鼓励外向、活泼、竞争、主动交际的社会里,内向一度让我觉得万分羞愧。
这几天看《内向性格的力量》,美国人写的研究内向性格的书,深有同感:
“内向是指对生命的一种朝向内心世界的取向,外向则是指一种朝向外部的取向。虽然你可能会同时用到内向和外向性格,但这2种取向中的一个会通常会让你感到在家里一样无拘无束。内向的人会从沉思中获取力量,与人交往时候会把能量耗尽,外向的人完全相反。”
确实,过多的交往,比如长时间的闲谈,聚会,交流等,开始或许会让我兴奋不已,但很快就会令我感到厌倦,目光游离,精神涣散.....在热闹人群中却觉得分外孤独。
比起大范围的闲聊,我更喜欢和某一个朋友彼此分享思想,用书里的话说“心对心的”,而不是“口对口的”。每次对话的焦点都在于内心,我试图通过对话直通对方内心,试图通过表述把别人带入自己的心里,把事情层层剥开,抵达最黑暗秘密的核心。用雪球上一句很喜欢的话是“我每天醒来都比昨天更聪明一点。” 我们期待的交流也是如此:“每次交流后,比之前更亲密一点,让我们的人性更加丰富一点。”
而很多人,即使交流一万次也依然还在原地踏步,如《秒速5cm》中的女孩“我们发送了几千条信息,却只让彼此的心拉近了1mm的距离。”这让我失去耐心,懒于热烈的交流。
年幼时候,及其内向,喜欢的东西:阅读、跑步。老师评价我: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其实现在想想2个爱好都是及其孤独的,一个人翻阅书本跨越过万千年,一个人奔跑在空旷操场面对自己剧烈的心跳。内向的我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孤独的爱好。一个内敛一个爆发。
在奔跑到畅快的时候,我感觉自己飞了起来,动作流畅自如,毫不费力。这是种惊人的活力和能量,类似一种能量转换。我感觉能一直跑下去,在无限的空间里星空流转,清风飘舞,整个世界向我慷慨的敞开。
阅读也是一样,我漫步醉心于书中那宽广的空间,享受着思考和想象带来的快乐。我了解到我认识的东西只是及其有限的一角,内心充满了渴望,而这渴望把我引领到了另一个崭新的天地。
当我学会了孤独君和平共处,我可以自己呆几天都不会厌倦,别人眼中的孤独,我却自得其乐,乐此不疲的开掘内心的宝藏。
当我学会了与孤独君和平共处,我学会欣赏自己,放慢脚步,世界这么大,我在它的广阔无边得到抚慰。
当我学会了与孤独君和平共处,我慢慢变的自信、笃定、不急不躁,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轻易动摇不了我,偶尔的自我质疑也让我更加沉静踏实。
我爱你,孤独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