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萍述南师生活家教育
南怀瑾老师讲【观相识人】第三节……

南怀瑾老师讲【观相识人】第三节……

作者: 石林萍 | 来源:发表于2017-05-06 06:14 被阅读58次

         中国这套学问也叫“形名之学”,在魏晋时就流行了。

         有一部书《人物志》,大家不妨多读读它,会有用处的,是专门谈论人的,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科学。

         最近流行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的科学,这些是从外国来的。而我们的《人物志》,却更好,是真正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指出哪些人归哪一类。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些人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错了,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学问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这种人才不多。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

          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

          所以各位立身处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学问,往往会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短处“脾气”。他发脾气不是对你有恶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来也就是他的短处,与你何关?

           你要讲孝道,在君道上你要爱护他,尊重他。

             我有些学生,有时也大光其火,我不理他,后来他和我谈话,道歉一番,我便问他要谈的正题是什么?先不要发脾气,只谈正题,谈完了再让你发脾气。他就笑了。

             第二部应该研究的书是什么呢?

         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这一部书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对于为人处世及认识人物的道理,有很深的哲学见解,也可以说是看相的书,他并不是说眉毛长的如何,鼻子长的怎样,它没有这一套,是真正相法。

         眉毛、鼻子、眼睛都不看的,大概都看这个人处世的态度和条理。

          孟子也喜欢看相,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下看的人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问题。

        这是看相当中的眼神,是孟子看相的一科,也可说是看相当中的“眼科”吧!

        孔子观察人谈原则。“视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

        “观其所由”,知道他的来源、动机,以法理的观点来说,就是看他的犯意,刑法上某些案子是要有了犯意才算犯罪,过去中国人不大打官司,喜欢打官司的叫作讼棍。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被控用刀杀人,这是有罪的,要偿命的。

        有讼棍要被告一千两银子,包可无罪。被告为了保命,就是上当受骗,也只好出这一千两银子了。而那个讼棍得了银子,将送出去的公文抽回来,将“用刀杀人”的“用”字,轻轻加了一笔,变成“甩”字,于是“甩”刀杀人,没有犯意,是无罪的。

            还有满清时候,祭孔大典,凡是参加的人,是不得在祭典中东张西望,或转头回身说话的,否则就犯了“大不敬”,重则杀头,轻则坐牢,至少是免职永不录用。

           有一次,一位督抚率领部属祭孔,在部属中同僚有隙,某甲到皇帝面前,告某乙在祭典中回头说话,于是皇帝下命令督抚查明这件事。

         督抚一接到圣旨,惶恐得不得了,最后从部属中,找来了平日最讨厌的讼棍,被敲了八千两银子,一千两银子买一个字,讼棍还说白送了一个字,共有九个字:“臣位列前茅,不敢反顾。”这样答复上去,不但没有事,那个原告,也不敢顶上去了。因为追究下去,你自己如果规规矩矩不转头,又怎么知道被告转了头呢?有罪大家有罪嘛!一件要杀大官们脑袋的大案,就这样由讼棍用九个字,轻轻地平息下去了。

           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

           从政的人,都要了解这一点,公事办久了,从政久了,法律熟了,专门在笔杆上做工夫,害死人杀死人,比刀都厉害。

            所以讲到这里,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

         “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

            “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能不能安于现实。

            比如有些人就很难安,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朋友,已满头白发了,读书人,学问蛮好。刚刚退休,太太过世了,在生活上打牌没有兴趣,书法好但没兴趣写字,读书人本可看书,但是拿到书,就想睡觉,躺下来又睡不着。

           讲到这里,请青年朋友们注意,老年人很可怜,有几件事是相反的:坐着想睡,躺下来却睡不着。

    哭起来没有眼泪,笑起来把眼泪笑出来了。

     讲现在的事,当面讲当面忘,对过去的事,连小时候的都记得起来。

    讲他好话听不见,骂他的话马上听到了。

          这是老年人的惨状,因为他太无聊、寂寞,事事无兴趣,只好交了个女朋友,我劝他不必结婚了。他这种现象,就是老年人的无所安,心不能安,这是老年人,但是年轻人也一样。这是心理上的问题,一个人作学问修养,如果平常无所安顿之处,就大有问题。

            有些人有工作时,精神很好;没有工作时,就心不能安,可见安其心之难。

         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叟哉!人焉叟(sǒu)哉!”这个叟是有所逃避的意思。

         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

          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

    他的做法怎样?

    (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

        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

         以这三点观人,就是知人励品的重点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老师讲【观相识人】第三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le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