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论语》: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作者: 海挽天文化传播 | 来源:发表于2022-11-18 09:42 被阅读0次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七篇“阳货篇”,本篇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对当时道德状况的批评及孔子对当下状况的道德标准,此外还记录了孔子生活中的几个生动事件等。

    在上文品读了“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文中提到孔子跟学生们谈诗的重要性。

    有一天,孔子突然跟学生们感叹:“你们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不好好学诗经呢?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孔子认为诗的四个最重要的作用。

    “可以兴”:“兴”是抒发感慨,引出话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可以观”:孔子认为可以在《诗经》中看到民风,比如了解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什么。

    “可以群”:就是诗歌有凝聚作用,可以把大家团结起来。

    “可以怨”:人们通过诗提出不同意见,表达自己的感慨。

    孔子希望年轻人多学点诗歌。孔子还讲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他对诗歌的推崇。

    继续下章: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注译:

    《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的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这是当地的民歌。

    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

    原文解析: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连《周南》《召南》都不学习,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有感解读:

    本章讲到,孔子要求儿子伯鱼学习《周南》和《召南》两首诗,可能希望儿子能从中学到修身之道,从而处理好家庭关系。

    孔子问伯鱼是否学过《周南》《召南》。没有等伯鱼回答,孔子就接着说,一个人如果不懂或者没学过《周南》《召南》,就如同面对着墙站立,目无所见。

    面墙而立,视线被堵住了,看不到东西,接收不到信息,闭目塞听,比喻不学无术。

    《周南》第一篇《关雎》,诗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讲淑女配君子。在古代社会,这是三纲之首、王教之端。

    孔子以礼乐、诗歌为重要的教育工具,人伦之常先有男女、夫妇、父子,之后才是君臣。

    懂得这些义理和相处之道,才知道该如何去生活。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讲“差序格局”就是从男女相恋起始。

    继续下章: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注译:

    钟鼓:乐器。此处指钟鼓之类的乐器。

    原文解析:

    孔子说:“礼节礼节,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迎来送往吗?音乐音乐,只是说的敲敲打打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有感解读:

    这是孔子的感叹。

    在《八佾》篇中,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仁的话,礼和乐都不能约束他。

    在这里,孔子又发出了感叹“礼云礼云”。

    有人把“云”作为语气助词,这句话就是“礼呀礼呀”。还有人把“云”作为动词,“说”的意思,这句话就是“你总说礼”“你嘴上整天挂着礼”。

    “玉帛”是玉器和丝帛,都是当时礼仪活动中涉及的物品。

    孔子认为,精神内涵是礼乐的根本。

    所谓“礼”,并不只是物质往来的简单形式,玉帛等礼物只是表达内在情感的外在形式。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整天说礼呀礼呀,难道说的都是玉器、丝帛之类物质上的东西吗?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整天说乐呀乐呀,难道说的都是敲钟打鼓这类形式上的事吗?

    孔子认为,外在的形式背离了礼乐制度的本质,没有做到内外合一。

    如果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能够进入每个人心中,人们发自内心地奉行礼乐制度,孔子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op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