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四的时候曾经坚持每周看三本,主要那时候时间实在太多。但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有这KPI的指导下,变成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一本书看完后一般不会再翻看第二遍或者写一下总结,欠缺深度思考。
当我毕业的时候我盘点我大四看的那么多书,我突然意识到我竟然只是读过,但从来没有深刻理解过。
读多就会嚼不烂,嚼不烂必然不容易吸收,可能都会化成粪便直接排出来没有吸收到一些营养。
大学毕业后我开始正视这个大问题,另外因为工作忙,也很难向以前那样一周看三本,但我始终会坚持一本左右,读完之后按重点快速重读遍,然后去做个小总结。这个习惯从大学毕业至今坚持了有七年。每年大概有50本以上。
虽然对比一些读书大神,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不过这里还是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如果能够对一些人有帮助,足以。
这里先说一下读书速度的问题。
读书有点像滚雪球,你看的越多,那么你阅读的效率就会越快,吸收的越多。
这个有点像我们背单词,在今年过年的时候我逼着高二的弟弟背单词,第一天背15个都非常痛苦,但是在我监督下,每天背,每天增加几个,有了这种词感之后,到现在坚持了二十多天,一天在上课之余,一天背50个都很简单。但每天50个就够了,不用再增加了,就保持这么数字每天坚持。虽然不多,但坚持下来再定时复习,一两个月下来就会非常可观了。
为什么不用再增加呢?
我大学时候学过快速记忆,一天是可以背300-400个单词。但后来我发现单词一天超过背200个,其实是意义不大的,头脑负荷太大。虽然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反刍。即使定时复习,也会很难长久记住。
这也像跑步,跑太长不好持续,太短就会浪费。要恰到好处。每天跑二十公里,虽然可以做,但难以坚持。
永远不要想着一次性把事情完成,不要贪心。比起速度,坚持更重要。
后来我分析得来,一周看一本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多不少,而且按周来自我监控,是会更容易行程自律,持续输入,持续输出。
正常一本书大概30-40万字,按1000字/分,5-6个小时看一遍,然后重点章节快速重读一遍,大概1-2小时,总结1小时,大概用时8-9小时。一个星期7天,大概每天看1小时,周末时间充裕每天2小时。
每天看一个小时,可能会有挺多人觉得一个小时很长,很难挤出这样的时间。其实不然,如果对我们每一天的时间,特别是下班后晚上的时间做一个认真盘点,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无所事事中度过的,比如刷微信朋友圈发呆等等。
对我而言,每天给自己制定一天大概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的KPI,有这样的KPI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去安排我的生活。过往我会花时间去参与各种聚会,现在我会选择性地去,必要性不强的能避免就尽量避免。另外,我会提醒自己尽量少刷朋友圈微博这些。
有一个好习惯可以参考就是,就是提前半小时上床,看半个小时书然后再入睡,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习惯后,就会很自然。
我个人比较喜欢纸质书,不过我不排斥电子书。在家里我会选择看纸质书,工作出差比较多我都会随时带上几本书,而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坐地铁等人这些我会选择电子书,kindle或者微信读书。如果看电子书看到一些好的书,我会同时去买一本纸质书。
我有挺多朋友喜欢喜马拉雅听书,这个可以推荐一下。不过我自己不大喜欢,原因是我自己不大喜欢戴耳机,外出的时候戴耳机总会让我产生不安全的感觉,像跑步骑车我基本都不会戴耳机。
我不大相信一个人平时不能腾出一个小时的空余时间的,如果真的腾不出来,我觉得这时候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时间管理了。
对于一些自觉的好书我会重复看几遍,然后去参考各种书评,再写总结,每看一本书都会觉得有收获,很有成就感。量虽然比以前少,但质量更高。读进去,读透它。
另外在选书上我还是挺挑剔的,对于一些快餐类的书籍缺乏兴趣。
坦白来讲,对于读书这个领域,我现在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我在尝试过程中。
近来面临不少困惑,决定赋闲几个月,在家好好读读书,清清脑。这两周在重读毛泽东的文章,不定期和大家分享读书笔记和评论,欢迎大家持续围观。
每周读一本书究竟难不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