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看一本散文集,其中收揽了各路名家的杂谈趣闻和新奇见解,读到颇有蕴意的地方也会摘录下来,虽然用作读书的时间并不算多,但毋庸置疑这是每天收获最大的一项活动。
以前总说自己读书慢,会一字一句地去啃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现在速度稍快了些,却也还是比不过很多同龄人,看到晦涩难懂的地方也会稍作停留,如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加以思考,倘若不是就选择性跳过,读后面的内容。
读大家之言,正应了熊培云先生所说的“暗通款曲”,可能语言表述上并不一致,但是自己的很多想法与前辈多有重合的地方,此时心中不是窃喜于自己有大师的风骨,而是觉得有前人肯定,自然是没有走上弯路,便是一种庆幸。
罗翔老师也曾说:“我们现在的书籍所描述和表达的内容,90%到95%都是在重复前人的思想。”既然如此,为何我们还要不断地去从事这项看似重复的工作呢?我以为比起看到前人所言,自己能够通过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得出的道理虽然相差无多,但是其影响的深浅却大有不同,就像是剩下的5%到10%,依然需要靠人不断产生新的理解才能得以被创造出来,从而积少成多,日后化为后辈眼中的那又一份90%到95%。
读书并不一定是种享受,更多时候我们喜欢看小说,听故事,但是这比起真正的读书还有一段距离。读大家之言,并非一时能够感受出其中的魅力,还需日后在生活中一一得以验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