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应该至少是在高中时期及以后的学生阶段吧。但一个人要是在小学时期就勤工俭学的话,一定属于特别罕见的事例,除非家庭特别困难,不得不以尚未成熟的身体,去承受本不该过早承受的艰辛劳动,去换取学费甚至补贴家用,而不得不在假期或课后打工。
但真正意义和普遍意义上的勤工俭学应该在大学时期吧。生理、心理和技能比较成熟了,这时候去搞勤工俭学,除了在经济上的考虑之外,还可借打工的机会去了解社会、熟悉专业和体会挣钱的艰辛,因而勤工俭学是应该积极提倡的。说实话,我大学时期却从未勤工俭学过,不是不想,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允许。
对我而言,勤工俭学却是很特殊的。特殊在于不是个人自发行为,不是在高中时期,更不是在大学时期,而是发生在小学时期和初中时期。那段日子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经常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青春的小燕子掠过我心灵的天空。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乡下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勤工俭学了,由学校组织,主要是在夏季进行。夏季生产队里收割完小麦后,学校就组织学生麦地里拾麦穗,作为办学费用的补充。学生一般都是自由组队,三五成群,相跟上去地里,回来后学校将每个人拾的麦穗过秤后登记,作为最后奖励的依据。
当时去拾麦穗的情景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去学校集中时,我手提着一瓶子水,拿着一个摘棉花是常用的布兜,方言叫花兜。所谓的瓶子,就是父亲从村兽医站或医务所找回来的葡萄糖瓶子,这种瓶子灌进开水后特别容易爆裂。记得有一次,我小心翼翼地提着水,不料想刚走进教室,就不知怎么碰撞了一下桌子,瓶子一下子就爆裂了,这可是家里唯一的瓶子呀,让我心疼了好几天,同时我也在地里渴了好几天。学生们四处寻觅于麦地里,脚踩着发烫的泥土,头顶着似火的骄阳,弯着腰紧盯着麦穗,可真是汗滴脚下土,口干舌燥苦呀,有好几个同学都中暑了。
最高兴的时候当然就是受奖励的时候了。拾麦穗活动告一段落后,学校就会按班级考核,班级就按个人成果考核,最后评出奖励等级来,但大多数的收入都归了学校,给学生的奖品一般是背心、练习本和铅笔。背心是最好的奖品了,上边还印着红红的、大大的奖字,穿着它别提有多神气了。这些奖品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不值一提,但在当年那艰苦的年代,在我们的眼中可算是珍珠宝贝了。
记得上三年级时,老师让每个学生去供销社买一个统一的练习本,价格是五分钱,但我家里当时拿不出来,我就不好意思再回到教室去,就坐在学校门口的前池塘边的石头上黯然神伤,最后还是我的小叔叔,也是我的班主任,给了我五分钱,才把练习本买回来。我们用的练习本,一般都是用当时供销社出售的那种专供学生用的大纸,经折叠和裁开后装订而成,很廉价的,当然就很通用了。能用上印刷而成的练习本,在当时可算是件奢侈品了。
到上初中的时候,勤工俭学的内容和强度都增加了,除了夏季拾麦穗,还增加了冬天去割草。草可不是到处都有,必须去十几里远的东山上去。路途遥远,则意味着必须自带干粮,因为回家来吃午饭是不可能的。当时家里唯一的干粮就是玉米面窝头了,那个时候馒头可不是寻常之物,过年过节才能谋得一面。记得在山上吃午饭,也就是啃窝头之际,哥哥忽然向我走来,把一个枣窝窝硬塞给我。枣窝窝可是个好东西,特别香甜。我的老家盛产红枣,除了变卖换取零花钱外,就是自家食用了,如果掺到玉米面里蒸成窝头,可算是当时的美味了。哥哥把枣窝窝给了我,自己却吃窝头,我当时心头一热,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至今,兄弟之情还一直温暖着我的心。后来,哥哥一直在家务农,日子过得艰苦,我给予了力所能及的资助,特别是在孩子上学事情上。但无论我给予多大的资助,都永远报答不了当年那个枣窝窝的深情,那种兄弟之间的情谊。
这就是我的勤工俭学之路,艰苦岁月里的人生经历,倍感人生滋味的难忘年代。
写于2007年9月,2016年5月修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