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有了科举制度,学子们就有了奋斗的现实目标,就有了进入社会上层的正常通道,就有了出人头地的历史契机,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着崇尚科举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后来科举制度虽然被废除了,但却出现了科举的变种——高考。以高考来选拔人材,来决定受教育的机遇,虽然有各种弊端,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高考就是目前最公平、最合理和最科学的考评制度了。
我的高考已经过去三十八年了,但高考这两个刻骨铭心的字眼,却还依旧牵动着我的神经,依然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当年高考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在今天——二〇一八年高考的第一天,我不由自主地又回忆起了当年的高考。
我的高考发生在一九八〇年的盛夏,赤日炎炎,心如汤煮,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在鲤鱼是否能跳过龙门的千钧一发之机,心理的紧张是可想而知的。与现在的考生们不同的是,我们当年必须要多经历一次心灵的磨难,因为当时的招生数量较少,大学生录取率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因此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为了减少参加正式高考人数的压力,县里首先要进行一次预考,先淘汰一批成绩低劣的考生。
对于预考,我的心里还不至于有多紧张,因为有平时的成绩做保障。我当时所在的襄汾中学45班,是文革后招收的第一个重点班,生源质量高,学习风气正,师资配备强。班主任就说了,你们能够考进重点班,就意味着你们的一只脚至少已经迈进了中专的大门。后来的情况果然不出所料,大多数同学都上了中专和大学,在当时就是上了中专学校,也是一件令人羡慕和感到荣耀的事情。
在预考前,还有个小插曲。临汾地区的师范学校,为了招收到更好的学生,就决定在预考后就按成绩和志愿直接录取,因此在预考前就有个是否填报志愿的问题。回到家后,我把此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的意思是为了保险起见,为了节约上学费用,就报师范学校吧。到了学校后,我前思后想,总觉得自己去上师范学校太委屈了,就找当时在中学当数学教师的表哥商量,他很支持我的想法,因此我就自作主张,不再和家里商量了,就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师范学校的机会。以后的人生经历证明了自己选择的正确。人一瞬间的想法,往往决定了一生的走势。
参加完预考,我们就算正式告别了母校,告别了中学生活。我用自行车带着铺盖卷,带着高中书本,带着对中学生活的留恋,带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彷徨,回到了家里,在等待着预考结果的公布。果然不出所料,我顺利通过了预考,而且成绩还很不错,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参加正式高考的信心,更加证实了自己抉择的正确。但我们同村的好多伙伴就没这么幸运了,当然这和他们平时不努力学习是有必然联系的。
我的正式高考终于来到了。为了给我增加营养,母亲给蒸了一篮新麦面馒头,煮了十颗鸡蛋;为了能掌握好时间,姐姐把她的宝石花手表借给我使用;为了给我个好心情,全家人对我的态度都变得格外温和。我就是在全家人的关怀的目光中,在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中,像条游向龙门的勇敢的鲤鱼,走进了考场!连续三天的高考,连续三天的煎熬,我终于挺过来了,基本发挥出了自己的正常水平,我没怎么和别人对答案,就感到自己考350分应该没什么问题。
参加完高考,我的心里忐忑不安,不知最终的结果将会怎样,每天都是坐卧不宁,愁眉不展。母亲看到我这个样子,心里很是不安,但又不敢问,就对父亲说:“笨娃肯定是考得不好,不然怎么会那么不高兴呢?”全家人都为我担心不已。就在全家人猜测和担忧的时候,有天傍晚就听到小叔叔在门外便喊便走了进来,“笨娃!你考上重点大学了!”全家人听到后,都兴奋地迎了出来。小叔叔在县城小学当老师,他到教育局办事的时候打听到了消息,得知我高考的成绩是356分,超过了350分的重点大学分数线,就急忙赶回来报喜,因为这是张家门里第一个大学生呀!本家族的人都为此高兴和自豪。
第二天上午,我就赶着去县中学,到班主任那里去看个究竟,去查一下自己的高考成绩。进了学校大门,就遇到了许多老看成绩的同学和家长,教务处的墙上已经公布了成绩,我名列全校理科第16名。在班主任撖登岳老师那里,我知道了自己详细成绩,我至今记得非常清楚:总成绩356分,其中:语文67.5,数学71,物理61,化学70.5,政治81,英语17(折合5分)。看到考试成绩,既感到高兴,又觉得憋屈,因为我的物理学得最好,曾取得过全校第一的好成绩,但在高考成绩中却最低;我的语文最特长,在同学们中享有文学家和活辞典的美誉,但高考成绩不理想,甚至和一位平时语文成绩很差的同学考的成绩一样,当时在老师面前就觉得挺没面子,停伤自尊的,觉得辜负了老师的培养和重视。
过了一个多月,我如愿以偿地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报到时间是一九八〇年九月七日之九日。从此以后,我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
我的高考,就是那惊人的一跳,是鲤鱼在龙门的一跳。我非常幸运,这一跳,虽然惊人,但却跳过去了,从此进入了人生的新的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