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承接前两篇文章:
前面介绍过人生导师的重要性(关于Why的问题),以及应该找什么样的人做自己的导师(关于What的问题),这一篇介绍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自己的人生导师(关于How的问题)。
1.选对时机
不一定越早越好,道理就好像上学的时候解数学题,一种是你先尝试自己解题,解不出来再看答案;一种是不自己解题直接看答案。哪一种学习效果更好?当然是第一种。
在刚开始工作或事业的1-2年左右找导师是好时机,因为这时你对从事的工作或事业有了一定的基础性了解,有了自己一段时间的努力、摸索和感悟,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在这个时期,你的可塑性很强且又不是什么背景都不懂的小白,是汲取和吸收帮助的最佳时期。
不过,如果你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或事业基础,当你想转换到另一个全新领域的时候,最好在还没开始之前找一个导师。因为新领域对你而言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在技能的层面还算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对心理的挑战。原来已经小有所成,现在性质将要发生变化,与你原来那个领域的经验和认知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你很可能会产生心理上巨大的落差感和挫败感。如果能得到导师的指导,会帮助你提前做好准备。
2.利用契机
如果你心目中已经有了导师的合适人选,而此前与这个人的接触不多,不要一开始就对他说,“你可以做我的导师吗?”这样不但听起来很怪,而且很容易吓到对方。最好的方式是寻找机会,利用契机。女性联盟Ellevate的老板Sallie Krawcheck建议:“如果你刚做完一个演示,不妨主动问问那位你敬仰的前辈,你的表现怎么样。”如果你已经有了心仪的工作,也给自己制定了职场目标,在行业中找出已经坐到那个位子的对象,告诉她:“我很崇拜你。”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的首席多元运营官Valerie Grillo说:“设法找个亲近她的机会,请她抽出几分钟和你聊聊一路走来的经历。而且,很多大公司都设立了‘导师制’,你一定要好好利用。”
3.循序渐进
导师制的关系同其他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都需要从相互建立了解和信任开始。尤其是大多数的导师关系都是非正式的,这种关系的建立就更依赖于双方交谈时的好感,也就是所谓的投不投缘。所以,即使你是带着让对方成为你的导师的目的而去,也应该试着从培养一般的朋友、同事或上下级关系开始。一步一步的通过自己的表现和为人处事的方式赢得对方的信任。最理想的情况,是使对方对你产生“孺子可教”的想法,这种时候,导师的关系就水到渠成了。
4.摆正位置
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指导,记得要做一块海绵而不是砖头。导师总是愿意接受那些真心、用心、虚心的人,和他们建立联系,要从成为一个努力的好学生开始。先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生,周围的老师自然就多了。
更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明确地知道自己希望从导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导师作为这种关系中时间更为宝贵的一方,很少会有动力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很好的定义自己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并用简洁的语言将需求传达给对方。这不仅是每次会面时对每个将要提出问题的要求,更是一段导师关系在开始就要十分明确的要求。
另外,记得心怀感激,时常对他们说句:“谢谢”。
5.设定标准
如果你发现自己并没有机会接触到你心目中的导师人选,那很可能是你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目标。其实不一定要找你那个领域最为顶尖的专家,在职场上也不必非得是企业内最顶端的高层们。要找这样的人选确实不容易实现。即使实现了,因为彼此间层次的差距,也很难让对方真正了解到你的位置上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因此,如前文所说,可以在那些与你有着相似职业轨迹,但领先你几年的前辈中寻找导师人选。这样最为实际,也最可能给你带来收获。
除了企业内的环境外,各种社交场合、行业研讨会、甚至是朋友介绍,都可以成为你寻找导师的机会。简单的原则是,你的生活中越多接触各类不同人士的机会,你发现合适导师的机率也就越高。这也给了你一个广泛接触不同人群的理由。
END
若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击“喜欢”;若想获取更多好文,请点击“关注”。
提供思想和方法,节省职场人的试错成本和学习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