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介绍了六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展示了动物活动美好快乐的画面。 这里的就小动物一半是昆虫,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有六个是虫子旁的字,而且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有效识记生字。 作为识字儿歌,教学时应在学生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教材中的彩图和学生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儿歌的特点是有节奏,有韵律,本课儿歌每一句都是以“谁在哪里干什么”的结构组成的,因此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甚至引导孩子们仿写。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运、造、迷”3个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
有节奏的朗读儿歌。归类认识带有虫子旁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课,归类识字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谜语,仔细听看,你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
(1)一架小飞机,飞东又飞西,来去三五里,捉虫保田地。(蜻蜓)
(2)头上两根须,身穿花衣衫,飞进花朵里,传粉又吃蜜。 (蝴蝶)
(3)天天吃泥土,长肉不长骨,真人不露相,帮你种稻谷。(蚯蚓)
(4)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
(5)小小逗号水中游,浑身发黑滑溜溜。(蝌蚪)
(6)吐出细银丝,织成天罗网,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蜘蛛)
2.师出谜面,生抢答,师贴词卡于黑板上。
3.哇,大家真聪明,六条谜语都猜对了!谁能读一读这些词语?
4.看看这些词语,你们发现什么了?
5.小眼睛真亮!会思考的孩子!带有“虫子旁”的字在古人眼中都是虫子。那么,你还知道哪些虫子旁的字呢?同学们,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边表意,右边表声,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你们自己可以认识更多的字呢!
6.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小动物都有些什么样的生活习性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借助图片归类识字并渗透形声字识字方法,帮助孩子们提高识字效率。】
二、初读正音,随文识字写字
(一)随文识字,读好儿歌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好好读一读这首儿歌,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掉字。 (学生自由读文)
2.同学们读完了,读得怎么样呢?快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一个评价吧! (同桌互读课文)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点名读课文,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现在课文没有拼音了,你还敢读吗? (指名读)
5.大家真棒,短短时间就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现在不看课文了,你还记得课文中讲到了哪个小动物,它在干什么?(点名发言)
6.记性真好!看,老师把它们带来了,你会读吗?(师出示卡条,生认读)
7.老师要变魔术了!我会把这个词组变长。你还会读吗?(点名读)
8.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读文过程中发现生字、认识生字。最后再把生字放回课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引导发现,写好走之底的字
1.同学们,我手里的这三张卡条谁能读出节奏来?(点名读)我们刚才读得卡条里有三个字部首相同,你们发现了吗?
2.(课件出示三个字)找的真准!你还知道哪些走之底的字吗?通过这些字,你知道走之底跟什么有关吗?老师告诉大家,走之底的字大多跟行走有关。你看,走着走着人就迷路了。走着走着抬头一看,云也跟着运动呢!走着走着,类人猿可以直立行走掌握制造工具的本领了。(师一边说,一边播放课件,出示三个要书写的生字)
3.这三个字除了部首相同,还有什么相同之处?(点名发言)
4.为了帮助大家写好这三个字,你能给大家点提示吗? (笔顺、位置、大小等)
5.师范写,生练写。
6.师巡视,随机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这三个字结构、部首相同,集中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字的基本笔画和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
三、品读儿歌,读中拓展表达
1.同学们,我们刚才写生字的时候特别认真,现在,我们也认真地品一品这首儿歌。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儿歌,想一想,每一句话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指名发言)
2.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首儿歌的每一句都是以“谁在哪里干什么”的结构组成的。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小动物呢?
3.想好的同学在四人学习组里说一说自己想到的句子。
4.小组汇报。
5.师生共同修改。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知识
1.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今天回家把你们说的写下来,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搜集更多有关动物生活习性的资料,开拓眼界,丰富知识。
【设计意图:课堂上时间有限,一年级孩子的书写速度有限,只能说一说。布置作业时考虑到读写结合,要求孩子们回家把自己和同学精彩的语言记录下来也是积累的一部分。搜集更多的资料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同时丰富孩子的写话内容,争取做到课堂的课外延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