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某期谈原生家庭的节目里,大家聊到了“自憎”。蒋方舟分享了一个自己看过的观点,大意是说,在小孩子的大脑里,学会自我厌恶的区域,在非常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但是学会原谅自己的区域,要等到十几岁的时候才能成型。
紧接着,她列举了一个成长过程中印象十分深刻的例子:
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晚餐分发的是稀饭,所有的孩子吃完以后,排排站,乖乖在座位上等待家长来接。这时,老师开始拖地,地板干净后,老师会禁止大家上厕所。等待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到两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学会自行憋尿。每当轮到蒋方舟的妈妈来接她时,她终于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此时尿已经憋到了极限。所以,她基本是一路尿着去找妈妈的,最后还是免不了要被老师责骂。然后她就开始自我厌恶。
一个孩子,在刚开始学会独立吃喝拉撒的阶段,就已经学会了“自我厌恶”,就已经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否定。而这种自我厌恶和他否,会带来自我否定。这种否定的“恶习”,其实跟从小的家庭教育有关系。究竟什么才是真正良性的家庭教育?
银河补习班影评最近的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邓超饰演的爸爸,很细致的诠释了这一点。
尽管这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影片,但观众和影评人似乎都有些“消化不良”。俞白眉与邓超“联名执导”的组合,再加上以往《恶棍天使》、《分手大师》的“前科”,大家都有些害怕再次迎来失望。
从剧作和技术层面来看,影片的确存在不少瑕疵。
疯狂堆砌的金曲为了让观众感受到九十年代,打破了影片的节奏感;影片采用了强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因而出现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情节,用来煽情、撒鸡汤,导致观众觉得“失真”和“黏腻”。
银河补习班影评不过如果抛开这些技巧上所有的瑕疵,如这部电影的营销文案所理解,是要“献给父亲,送给孩子”,它的出现的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影片设计的一些小情节,在我看来,也是用心良苦。
影片现实意义上的第一个层面便是从多个维度诠释了教育真正应该持有的使命。
所谓良性的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给予,而是让他们学会创造;不是频繁责罚,而是让孩子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爱的鼓励”;不是空口无凭灌输大道理,而是言传身教。
教育不应该只针对考试,也不是单纯让他们背诵古诗词,解出数学公式,了解物理定律,而是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要时时刻刻保持思考的习惯;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找到终生热爱的事物。
似乎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我们接收到的讯息往往只有“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考试都不会,长大了能干什么”,诸如此类。久而久之,有了一个观点:中国的小孩,都是自己长大的。父母以为自己是紧追慢赶追在他们后面,其实他们不是迟到,而是彻底缺席。
《银河补习班》里的马飞很幸运,他有爸爸陪他一起长大。他的爸爸虽然从没让他去任何一个补习班里补课,却把他教育成了全校历史上最优秀最了不起的孩子。最最重要的一点,他感受到了真正的爱与自由,学会了责任与承担。
银河补习班影评第二个层面,它呈现了家庭教育的一种参考范本,有可能启发到观影人群:在过去的“丧偶式教育”中,父亲总是缺席孩子的成长。但这一次,父亲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我们得以看到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形象。这在国产电影中是不多见的。
这是一个身处逆境中的父亲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故事。父亲马皓文原本是全市人民的骄傲,因为他设计完成了全市最不可能出现的一座大桥。但是,随着大桥的轰然倒塌,不仅让他沦为了”阶下囚“,还成了过街老鼠。
故事开始于父亲马皓文出狱后和教导主任打的一个赌。儿子马飞叛逆不羁,在学校频频犯错,导致被开除学籍,母亲苦苦求情未果。刚出狱的父亲放下狠话,保证自己的孩子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可以从年级倒数第一名考到前10名,希望学校暂时不要开除他。这是一个成年男人对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男孩的“相信”。这种“相信”,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式教育。于是,一段“不以复习课本知识为任务导向”的补习之旅开始了。
父亲的很多做法,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这也可能是观众对其失望的一部分原因。
影片设定在90年代。儿子想要一台586电脑,而且还是带声卡的,父亲身无分文但是二话不说:买!儿子喜欢航天航空,临近期末考试,要去别的城市看展,父亲直接带他来了一段放逐之旅:白天旅行,晚上复习功课,寓教于乐。带儿子在外奔波一整天,儿子忍不住问父亲:爸爸,你什么时候要开始给我补习功课?父亲两手一摊:“我已经给你补习一整天了呀”。
有一句老话说,“在中国,要想体会当国王的滋味,只需为人父母就好”。这句话的深层逻辑之下,藏匿着一种巨大的“俯瞰”与“不对等”。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理解这个角色的,但电影里的父亲,看起来则不同,他永远在和儿子平视。
银河补习班影评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细节。
一是父亲出狱第一天的深夜,他半夜不睡觉,在为自己的案子翻案而写申诉书,儿子也睡不着。他怯生生的问,“爸爸,我可以不睡觉吗”?父亲回答他,“你可以上天”。末了又补充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虽然不一定看得进去多少书,但儿子第一次在深夜拿出了课本。
还有一次,在送儿子去上学的途中,他们路过一片绿油油的草地,父亲花了十分钟带儿子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告诉他这是写好作文的终极奥义。为什么要写出好的作文呢?是要传递一种真和美,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考上大学。
父子二人舒舒服服躺在草地上,俩人一起背诵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父亲刚说完“天街小雨润如酥”,儿子闭着眼睛完成任务式的抢答出下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时父亲让他看看远处的大片草地,再回过头来看近处的草。儿子恍然大悟。
第三个层面:它再次提醒我们,原来我们真的不需要过激的“挫折教育”。
影片里,有代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考定终生”的老派顽固教导主任,有渴望进行教学改革的实习班主任,有进行“填鸭式”灌输、望子成龙心切的母亲。
银河补习班影评而最讽刺的,莫过于教导主任的这一笔。他一心以教育出全市最优秀的学生为荣,却接受不了自己悉心栽培出来的儿子变成疯子的事实。而儿子的“疯”,由他一手造成。他仅仅只是因为儿子一次小小的考试发挥失常,便拒绝再和儿子继续亲近,让儿子度过了漫长的“失心疯”的下半生。
这些都不是对待教育的合理态度,它们都属于挫折教育的范畴。“挫折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他们的内心更强大。但过激的“挫折教育”,容易使孩子蒙上一生的羞辱。
卡夫卡便是在一种“挫折教育”的环境下长大的。他的父亲对他很严厉,甚至经常打骂他,有一次,他在给父亲的信里写道,“我时常觉得和您像是活在两个世界里,您和其他人活在一个世界里,在那个世界里,做什么都是对的,但我活在一个做什么都是错的的世界里”。
成年后的卡夫卡,决定跟一个女人结婚。他列了一个长长的清单,清单上详细地罗列着是否要选择对方成为伴侣的理由,并且每过几个月便去拜访女方一次,促膝长谈。结果,最终两人还是没有走到一起。因为卡夫卡怕选择,怕要承担后果。这种害怕和严谨,源自于父亲曾经对他的施压。
人对上帝最早的想象,来自于父亲的形象。我们对最高的神和造物主的想象,其实是源自于父亲。父爱不应代表强权,不应代表永远无法企及和沟通的冷酷面。父亲应该似海洋,宽容一切,让一切得以繁荣。
银河补习班影评影片中马飞的母亲站在校门口,当众指责自己的孩子,“你就这样了,太笨,还是卖煎饼去吧”。这时他更坚信,原来他的同龄人骂他“缺根弦”是真的,他真的连学习这么简单的事也做不好。但他父亲永远只会告诉他,“我相信你。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座桥,那桥可能会塌。塌了以后,修好它,就是自己天大的事”。马飞的父亲,他就敢于放手选择一切,最后马飞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飞行员。如果没有父亲的肯定,他很可能便自卑、乃至不相信一切,最终误入歧途。
但我们要知道,生而为人,不管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第一次,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就像影片里的儿子最终也犯错了一样。
漫长的一生里,父亲都在渴望为当年的“贪污事件”翻案。而儿子接受了父亲的教诲,为真理辩护,为梦想奋斗,日渐长成一个优秀的人。就在儿子即将实现梦想时,却反过头来劝慰父亲,希望父亲不要再在此事上较真,并且表达了“即使翻案,也得不到物质上的补偿,顶多是恢复名誉而已”、“我现在的名誉就是你的名誉,过去的已经不重要了”的观点。
这时候,父亲一声长长的叹息,说道:“原来我的教育还是失败了”。
尽管这样,道理的彻悟往往发生在一瞬之间。爱的力量会一直被我们带在身上,给予我们面对生活永不服输的勇气,唤醒我们内心一直在追求的“真”。
银河补习班影评在数万米高空中遇险的儿子,回忆起父亲曾经给过自己的教育,他才明白,“不服输”的底气,原来是靠爱支撑起来的。爱支撑起不服输的勇气,勇气让我们敢于修复好自己内心已经倒塌的那座桥。
在马皓文和马飞这对父子身上,将来也会为人父母的我,看到了“爱”。这爱寂静无声,是涓涓细流,温和的浸润我们每一丝肌肤。
“爱”是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教育成功以后,最大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