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宝物,是:
(1) 阅读 阅读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
(2) 自由 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3) 良好表率 和孩子相处时什么面貌,最有效的教材
2.教育的匪夷所思指出,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仅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
3.教育不是一堆技术指标、专业术语和硬邦邦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内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症结之锁。
4.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5.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
6.不要阻止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给他一些搞破坏的机会,它价值千金。
7.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积极的教育。
8.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物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9.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一个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历史。初生婴儿和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一样无知,体力上比小牛犊更柔弱,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时间也比小牛要长得多。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足够的积蓄能量的时间。就像麦苗从绿芽过渡到麦穗硕壮需要时间和阳光雨露一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较为漫长的岁月以及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顺序。
10.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
11.让幼小的孩子去竞争,不是给孩子助力,只是给他使绊子。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适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除了上面提及的削弱孩子内在的力量,让他变得羸弱物理,还有以下几方面损害:
第一种,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
第二种,培养出病态的奋斗者。这样的孩子早早停止自然人的发育,小脚穿大鞋地努力让自己适应各种社会标准。这种扭曲是以消灭天性为代价的,他被训练得在生活的各种选项中,会不假思索地弃绝内在的愿望,只以社会评价作为价值判断。
第三种,损害身体健康。
12.一个人想要在江湖上立足,必须先远离江湖,躲进深山,无打扰地修炼,练好内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钱。
13.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处诚信、自尊的品质。
14.儿童是脆弱而无助的,他们的天赋需要激活也需要呵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既要成为孩子进步的助推器,又要成为他们的保护伞。
15.爱好就是天才。一个人对某件事痴迷有多深,天才就有多高。
16.写出《变形记》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他的父亲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虽然没能阻止他文学才华的流露,却令他的整个人生和生命灰暗不堪。
17.卢梭《爱弥儿》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
18.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因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将来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19.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给孩子自由,教具只是外化手段,是辅助性工具,只有当他们被恰当地运用,才能体现她的思想。
20.哲学家弗洛姆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
21.诗人海桑 一个小小孩的诗歌
22.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陷入经济困顿、人口锐减的状态。政府鼓励生育,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如果家庭无力承担这么多孩子的抚养责任,可以送孩子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由工作人员进行集体抚养。政策出台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教养院,批量抚养。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人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他们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没有沟通能力——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网友评论